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剧场mall”,往往实现了3个突破

购物中心+剧场
正迎来一个风口期
近几年来,商业地产行业的新项目或经改造的重新开业项目,许多都引入了文化艺术类业态,其中,剧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这背后,是潜力巨大的商业演出市场。
机遇:线下演出市场正在快速上升
近年来,国内商业演出票房与观演人数都维持着较高增长率,总体经济规模与票房收入逐年上升。除了火爆多年的明星演唱会以外,话剧、音乐剧、曲艺也为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商业演出市场的上升,得益于线下演艺行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消费重心的转移。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建设10家左右全国性或跨其余的文艺演出院线”、“用地指标优先文化产业”等扶植政策,利好文化产业发展。
剧场向购物中心集中,体验业态更加丰富
在国内,城市公共空间时常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剧场有向购物中心集中的趋势。
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剧场是强目的型业态,引流的同时能够提升商业气质和调性;对于剧场运营方来说,购物中心是年轻消费者的天然聚集地,双方能在日益增长的需求下实现共赢。
剧场+购物中心在各能级城市呈不同发展态势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商业演出成熟团体也相对较多,小规模剧场也非常繁荣,商业体与之合作能为消费者提供足量且优质的商业演出资源。
在一些新一线与二线城市,如成都、郑州、沈阳等,消费者对本地演出剧目等产品需求较多,有较多的小规模艺术演出团体产出本地剧目。
发展剧场业态
要重点实现哪些“突破”
商业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购物中心中的剧院运营也有壁垒。一部分在于剧场所承载的艺术形式本身的限制,另一部分则来自剧场与购物中心空间结合过程中遇到的运营及盈利问题。
商业+艺术
如何寻找创新突破口?
1. 围绕细分演出内容切入,获取竞争优势

2. 二线城市可强化“本地属性”,提升亲和力
3. 打通会员系统,相互转化高净值客户
4. 利用“戏剧节”等形式,打造自身剧场 IP
5. 综合体、街区式商业突破空间难题,优势明显

更“理想”的状态
不妨来看看新加坡
购物中心+剧场更为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对于购物中心+剧场模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海外国家,如新加坡,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参照。
在新加坡寻找剧院,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都依托商业体而建,或进驻购物中心,或是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紧邻购物中心,当地为人所知的剧院如 The Esplanade Theater、Sands、Capitol Theater、Gateway Theater 等。
新加坡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他们公共文化空间更加有限,但这并不妨碍新加坡努力提升自身文化氛围,并积极促进商业与艺术文化的交融。
1989年,新加坡文化与艺术咨询委员会向政府呈递报告称,城市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公共空间不足,并牵头建立了国家文艺委员会和文明遗产理事会,艺术中心 The Esplanade 也在他们的助力下建成。
The Esplanade 包含一座能容纳1600人的剧院、一个能容纳1200人的音乐厅以及一个购物中心。
The Esplanade 一经建立就成为城市最具人气的艺术中心,其强大的聚合效应也为其购物中心带来丰富的客流。
新加坡购物中心与剧场业态的发展,核心优势在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融合商业与文化,依托城市文化消费氛围与城市空间规划来发展,这或许为我们城市商业+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依照。
小结
感谢华润置地华南大区助理总经理、深圳润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晓曼和团队伙伴的经验与专业探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