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周雷亚: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消费活力提升的三种策略

周雷亚: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消费活力提升的三种策略

2022-03-29

在今年的两会工作报告中,对于2022年政府重点任务的阐述,"消费"之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被放在了突出的战略地位上。其中要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继续培育消费热点"。而消费潜力提升的载体则落在了"城市",其中重点要求"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打造城市便民生活圈,完善县域商业网络"。

 

上述要求对于消费活力的提升是从城市到县域的空间层面、从日间到夜间的时间层面的全面体系的建立,这对于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消费成为城市发展重心的动因

 

2020年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国际发展战略的转型,也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首要动因。而这一宏观战略的转型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因此在依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需求侧的管理"成为另一平衡性战略,因此"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需求侧的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于居民消费活力的进一步提升,而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在居民消费端的差距则成为促成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因,且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我国的情况看,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2013-2019年为60%左右,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

 

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提升本质是依赖于居民就业和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依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站在进一步提升消费贡献度的战略要求,城市尤其是人口密集型城市依然承担着核心的战略角色,而消费提升的重要落脚点在于城市消费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活力激发,因此从角色和模式对于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转变要求,要从生产型、行政管理型的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型角色,这样才能刺激当地市场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提高消费在宏观经济的贡献度。

 

 

围绕"消费"的服务型角色的新要求

 

消费之于城市的新的战略要求,尤其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提振作用,对于城市角色从宏观及中观层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核心要求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因此对于城市的角色模式需要有三种转变。引用兰小欢教授在《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的观点,我国城市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存在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而城市发展角色模式的转变就是基于这三种特点的转变,转向“重人、重质、重消费”这三个维度,这本质上是对于城市资源的一次再分配,需要转变城市管理者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

 

另一方面从中观执行层面,消费的提振需要有空间载体和运营载体。前文提到进一步提升消费贡献度,人口密集型的城市依然承担着核心的战略的角色,而消费提升的重点在于城市消费服务业的发展。站在这一角度,从城市界面来看,人口要素、商业要素最为集中的都市商圈无疑是消费提振的基础单元。而从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而言,消费升级同样带来对更好消费场所的渴望。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中国城镇居民人口数不断增加,从 1999 年 4.4 亿人翻倍到 2020 年9 亿人;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提升,从 1999 年 5854 元增长 6.5 倍到 2020 年 43834 元,居民对于更好商品和更佳服务的需求将保持旺盛,而这对于城市的消费场所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从都市商圈的角度来看,过往城市服务在其中也存在宏观层面类似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管理、轻服务;第二个特点是重宣传、轻营销;第三个特点是重资源、轻人。因此城市在都市商圈消费提振的中观层面需要转向"重人、重服务、重营销"这三个维度。

 

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来看,地方政府角色在城市维度上的管理从"生产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都需要以"人"为靶心,进行综合的服务性资源的配置,从而形成通过人来带动消费的最终目的。

 

 

以人为出发点的都市消费活力提升的策略

 

目前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围绕消费为要点的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城市功能需要从过往的强调行政管理转向行政服务,前文也提及对于城市发展的角色有着宏观及中观层面的三种转变,而转变的轴心就是围绕"人"来展开,或者更清晰的表述为围绕"消费的人"来展开,且其管理的很重要的基础单元是都市商圈,那么围绕着人为核心,都市商圈为载体,其活力提升的策略需要厘清如下三点:

 

清晰消费活力提升的城市操作界面体系

 

消费在城市角度的提升的核心载体是商圈,消费活力的提升很重要的表现是商圈活力的综合影响力的提升,但是在商圈提升中城市管理服务者面临着操作界面尺度的问题。因为在商圈体系中其核心组成单元是由商业消费场所组成,经营是有其所属关系的,商圈活力依赖于商业场所的经营组织,但城市管理服务者并不能深入商业场所的内运营体系中去操作,因此还要回归到城市管理服务者本身的角色去挖掘其操作的界面。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城市管理服务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因此公共服务产品就要遵循"普适性"和"普惠性"这两大原则。因此从这两大原则出发,针对都市商圈活力的提升,商业经营场所外的公共空间则成为城市管理服务的重要界面,而对于公共流量池的建立则成为其核心目标,这其中公共流量的定义并非是严格的消费者,站在公共性的角度,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吸引到访商圈的市民而非绝对意义的消费者,从而形成公域流量到场所流量的导引体系。

 

站在上图所示的围绕都市商圈的三元模型的角度,城市管理服务需要选择都市的公共空间作为其核心界面,提供普适及普惠商业运营商及消费者的公共服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公共流量池的体量,从而奠定都市商圈的活力基础。

 

那么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公共服务运营来建立公共流量呢?我们通过分析世界级商区萃取其共性就会发现,国际化的商圈除了基本的经济功能之外,更多承担着文化展示的功能,而文化展示就是其城市管理服务者最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产品,这恰恰是商业运营者并不能充分提供的。日本东京的丸之内除了百家商店及百货公司外,"公共艺术"是更为重要的公务服务产品,其载体是多个美术馆、画廊、博物馆、剧场、艺术中心以及市民公园,恰恰是这些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聚合了更大量级的公共流量。

 

因此,公共服务的内涵是更为丰富的,城市文化本身是其可调动的城市资源,亦是一种公共营销服务,从而在商圈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商圈建立以"市民-游客"为目标的公共流量,从而为都市商圈消费活力奠定量的基础。

 

搭建围绕消费者及运营商的城市时空服务体系

 

既然我们将城市管理服务的产品定义为公共服务的话,那么在都市商圈内公共服务还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范围内对于商圈整体的运营予以服务保障,城市商圈活力的表现一方面是其内容丰富程度本身,涉及到商场场所内的品牌、场景及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在空间上的影响力以及时间层面的延展力。空间的影响力涉及到商圈整体内容集合对于消费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拉拽力。而拉拽的消费在时间层面是否能够实现更长时间的停留则是其活力黏性的重要体现。而这些都需要城市管理服务在时空维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消费在时空层面的活力的核心表现就是夜间经济。我们以夜间经济为例,其并不是单纯的经营时间能拉长的业态品牌的简单组合,夜间经济能否具备活力和持续,更需要整个城市服务体系的建立。

 

为了加强夜经济整体规划与治理,夜间经济发展代表城市均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夜间经济运作机制。荷兰阿姆斯特丹首创“夜间市长”制度,旨在解决由夜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为居民、游客、商家创造有品质的夜生活。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相继成立由政府人员和行业领导者组成的夜间工作委员会,纽约市还组建了由14名志愿者组成的“夜生活咨询委员会”,负责向市长和市议会就如何改善影响夜生活场所的法规和政策提供咨询和独立建议。通过设立“夜间市长”,并与相关行业、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的方式,来保护城市夜经济发展有序健康运行。在夜间出行方面,延长夜间公共交通运营时间,甚至实施地铁通宵运营计划,加强夜间消费商圈照明、消防和治安服务,从而为夜间消费者解决了夜间出行消费的后顾之忧,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

 

关注产业资源下人口导入的双循环赋能

 

城市消费活力一方面需要从商圈内容、服务体系等层面予以激发,但另一方面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层面去重新思考,商业消费的活力依赖于人的量与质,因此站在这一视角,城市在产商资源导入层面需要叠加商业消费的视角予以定位。

 

产业招商是城市招商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产业招商中较为突出产业自身的产业规模、产业链中的位置等因素,而且因为产业引入自带的人口导入属性,其本身就与商业活力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站在商业活力的角度去看产业招商,需要额外关注产业属性本身所关联的人口消费属性。

 

RET过往对于全国的产业园做过综合的萃取研究,在其中会发现产业生产功能与产业研发办公功能的人群在商业需求层面的差别就在2倍以上,且产业属性对应的人群的消费特征也呈现不同的特点,而这直接影响着产业聚集区所在城市片区的商业活力的发力点。

 

从城市商业活力的角度来看,城市产业与城市商业是双向循环的体系,产业激发城市本身的人口活力,而城市商业资源则成为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反哺产业本身。但这其中产业属性本身决定了其产业构成的人口及人口需求,这直接影响着其产业人口的需求是外向型还是内生型,而这两者则直接关系着商业活力的源头刺激本身。

 

而同样的逻辑,城市管理服务者在对接城市商业运营商的时候,除了关注其自身的规模以及品牌资源外,也需深入到其"引人"的策略上来,关注其自身的客群定位、客群的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力、客群的规模效应。产商层面的资源导入是城市商圈活力的重要水源,但其最为核心的依然是其带来的人口规模及属性质量,进而围绕整体商圈人口的特性去搭建对应的商业要素,从而形成完善的商业活力体系,进而促进整体城市发展。

 

结语

 

"消费"是城市未来相当长段时间的核心战略之一,这一核心战略要求城市管理者从角色上转向服务者,而服务者这一角色转型意味着城市管理服务者需要聚焦都市商圈这一消费的主要载体,激发都市商圈的活力成为重要的课题。

 

都市商圈的活力提升有赖于城市管理服务清晰自身的操作界面,为都市商圈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作为抓手。此外重点要回归到"人"的运营视角,为商圈的客户提供时间及空间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也正是回归到人的运营视角,在城市产商资源导入层面,需要多往前走一步,深入到产业及商业资源的"引人"策略端,从而为都市商圈活力奠定质量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