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希望借助场景激发情绪体验的项目,大多都没有成功?
在这两年商业地产的语境里,“情绪场”一直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词。它承载了太多美好的愿景:让用户停留、引发共鸣、制造社交谈资、形成口碑裂变。看起来,谁抓住了情绪,谁就拥有了用户的心。
但越来越多的项目在“打造情绪场”时却遭遇冷场。即便布置精美、IP丰富、活动不断,用户的反应却趋于冷淡。他们只是路过、拍照、转发,然后离开。情绪场仿佛成了“昙花一现”的流量噱头。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消费者变得麻木了吗?是场景不够新颖了吗?还是,我们对“情绪价值”这件事,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我们尝试从这场“情绪失效”的集体现象出发,回看探究那些曾被热捧、如今却归于平静的案例,产生深深的感触:情绪价值并不是谁想营造就有的,它是一种“被信任的组织机制”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结果。
以传达的方式,只能浅层地激发情绪,深度的激发,是被组织的结果
情绪价值,正被越来越多商业项目所高频引用。从概念提案到招商手册,从社群话术到空间美陈,“打造情绪场”的口号几乎成为标配。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到底说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当项目方说“我们要给用户情绪价值”,实际上他们在做的,是“感官刺激的场景布置”;当他们说“我们要表达温度与共鸣”,实际上是在制造一张“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背景图”。这不是情绪,而是视觉幻觉。
从“感受”误读为“感官”:情绪变成了灯光的拼图
商业空间最常见的误读,是将“情绪”理解为“感官体验”的堆叠——更炫的灯光、更大的装置、更潮的视觉符号。但真正的情绪,不是从感官中产生,而是从行为与关系中生发。
一位用户在空间中感受到“我被理解了”“我参与了”“我值得被记住”,才可能产生情绪。这种感受是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装饰元素的结果。
但我们看到太多项目,把情绪变成“视觉场”的标签工程:只要挂几句文案、投点暖色灯光、堆几个IP,就以为完成了对用户情绪的回应。结果是,用户确实拍了照,却没留下来;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实际转化。
从“表达”误读为“演出”:用户变成了剧本外的人
另一个误区,是将情绪当作品牌自我表达的舞台,以为只要“说得动人”,用户就会“被感动”。但现实却是,当一个空间只是反复在“告诉用户你该怎么感受”,却不给用户任何参与的路径,那种情绪很快就会变成抗拒——不是我不愿意感动,而是你不给我说话的机会。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大型情绪装置的“过度解读”化:运营团队投入大量资源做出一个视觉场景,配上一整套文案系统,仿佛空间本身就有了情绪。但用户进入现场,只能拍拍照、发发朋友圈,随后离开。空间本身并未真正组织起任何行为,也没有构建任何参与路径。
这种时候,品牌所传达的,不是共鸣,而是一场未经邀请的演出。用户不是参与者,而是被裹挟的看客。
从“情绪”误读为“内容”:氛围感成了自我消耗
第三种误读,可能是最普遍却最难察觉的:将情绪简化为一种内容产品。于是,在运营者眼中,情绪成了活动的附属物,是用来“炒热现场”“提升传播”的工具,而不是构建信任关系的桥梁。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打卡装置”“氛围美陈”“限定IP”,看似情绪丰富,实则用户行为短促、参与路径中断、回访动力低。情绪在这里不再是信任的入口,而是一种快消内容,甚至是一种预算的浪费。
没有结构性路径支撑的“情绪内容”,本质上是单向度的表演。它可能有效制造一次曝光,却无法维系长期关系。
情绪价值的三大集体误读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关于情绪价值,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在你的商业空间中,用户是否真正被“组织”过?
所谓“组织”,不是强行引导,而是让用户在空间中,自然形成被理解、被回应、被认同的路径。如果这个路径缺席,那所谓的“情绪”,不过是品牌自说自话的一场秀。情绪的本质,不在于你表达得多动人,而在于你有没有构建一个“让用户行为自然发生”的系统。
一个“情绪场”的形成,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以保障场所的稳定能量
如果一个空间试图通过表达来激发情绪,那它就很容易沦为短效的内容展陈。但如果情绪能在结构中自然而然发生,那它就具备了复利的可能。
在真正能沉淀信任与用户连接的空间中,情绪的发生从来不是“被点燃”的,而是被系统性地“组织”出来的。这种组织,不是一次性设计的亮点内容,而是源自空间系统背后的三类能力:社群机制、即时机制、节奏机制。
它们共同构成了“情绪组织三角模型”,并且,它们之间并非并列存在,而是从“关系”到“触发”再到“节奏”的层层递进。
情绪的第一步,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在场”
所有情绪的发生,最底层的基础,是用户不再感到孤立。在商业空间中,这种“关系的在场”并不是依靠“社群运营”刻意制造,而是通过结构性机制,唤起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连接。
Apple在其Today at Apple的课程机制中,从未标榜“打造社群”,但却在全球门店中普遍实现了这种关系感的生成。用户原本可能只是来修电脑,却在空间中偶遇摄影分享课;孩子参加了iPad插画体验,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另一个家庭;下次再来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选择“同一时间段”,因为熟悉的活动和节奏感已经成为某种无形的连接。
这种情绪感,不是靠设计“共鸣话术”得来的,而是在关系被感知、场景被重复、角色被自然激活之后,才渐渐浮现。它不是社群运营的结果,而是结构所带来的“我不是一个人在场”的底层心理安全感。
情绪的发生,不在于策划了什么,而在于“刚好被接住”
如果说关系是情绪发生的土壤,那么即时机制就是它的第一束阳光。因为再好的空间系统,如果没有即时性,就难以触发真正的参与。
新加坡SCAPE青年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全天候开放的舞蹈空间,任何人想跳就能跳;无需预约的展厅,让用户随时出入,随时触发行为。这里没有“等到几点”“谁来带”“有没有主题”的概念,而是空间常态化地对用户行为保持响应。这种即时机制不是让用户“感动”,而是让他们“刚好被接住”——在他们准备行动的时候,空间已经准备好欢迎他们。
这不是内容丰富的问题,而是节奏响应的设计能力。它真正强调的,是空间对“用户想动手那一刻”的高度开放性与可达性。
真正留住情绪的,是“用户愿意再回来”的节奏
关系让用户愿意靠近,即时让用户能参与,而节奏,决定他们是否会留下。
在很多商业空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性爆点的堆砌,却忽略了节奏才是决定空间是否“可信”的关键。Tokyo Midtown Hibiya没有制造“每月一场热闹活动”的高频刺激,而是用四季节气与城市文化搭建了一个低频但高质的节奏系统。
春季是静态能剧与盆景艺术展,夏季是傍晚沙龙与微气候音乐会,秋天有味噌手工市集与农业共创展,冬天是光影街道与静音观影。每一个节奏点都不是情绪高潮,但它们串联起来,构建了用户“不需要被提醒也愿意来”的生活节拍。当节奏稳,用户才愿意信任。当信任累积,情绪才可能沉淀。
情绪不是IP的副产品,而是结构的副作用
真正有情绪沉淀能力的空间,从不依赖于红不红的IP,而是能不能组织起一个让用户“形成关系、随时进入、愿意留下”的系统。基于RET睿意德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社群机制×即时机制×节奏机制”三者的协同,才是构建长期信任关系、形成可持续情绪场域的底层公式。
那些情绪转化率高、坪效持续稳定的空间,不一定内容最多,但一定结构合理。他们让用户不只是感受到“我被打动”,而是“我在这里做了点什么,而且想再来一次”。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打造的空间,是否具备情绪组织力,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用户之间是否自然产生了关系连接?
用户行为是否能即时触发并获得回应?
用户是否在节奏中,形成了愿意再来的动力?
如果三者缺一,那你的“情绪场”也许只是一次性烟火,而非可被信任的运营系统。
情绪组织三角模型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不要让“运营情绪”这一表面化目标,造成透支客户信任的重大损失
在很多项目的KPI表中,“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常驻目标。几乎所有活动提案、社群运营、品牌联合、空间布置,都在强调“我们要传递情绪”“我们要引发共鸣”。但从真实运营结果来看,情绪的产生并不等于信任的积累。很多时候,情绪的表达甚至变成了对用户信任的一次性消费——短期热闹、长期冷场。我们称之为“结构缺失下的情绪透支”。
很多空间试图通过活动“打动用户”,通过布景“激发情绪”,甚至将“用户流泪”“社交媒体刷屏”作为考核目标。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行为没有结构作为支撑,所有情绪都只能短暂停留在“感受”的层面,无法沉淀为“信任”。
结构缺位的时候,用户不是被组织,而是被打扰;不是被理解,而是被刺激;不是形成关系,而是被快速消耗。最典型的结果是“人来了,但没留下来”。许多商业空间陷入一个悖论:投入越多,效果越短。快闪活动办得越精彩,撤场之后越冷清;打卡装置做得越美,用户越快拍完走人;品牌合作越多,复访频次却越来越低。
情绪是否健康,不看曝光量、不看互动数,而要看其背后的结构是否稳固。为此,RET睿意德提出一套情绪结构健康三层评估模型,将空间中的情绪系统划分为三种状态:
情绪结构健康三层评估模型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内容输出层:仅仅通过装置、活动、美陈制造短期感受;
行为触发层:部分用户能参与互动,但路径不连贯;
结构信任层:用户形成角色、节奏与关系,愿意反复回归。
多数商业空间停留在第一或第二层,却误以为自己已经实现了第三层。但只有当用户在系统中获得“被组织、被理解、被记得”的体验时,情绪才有可能沉淀为信任。
如何以有效的“结构”,塑造高情绪价值的空间?
在商业空间的运营实践中,“情绪价值”正在被过度消费。每一场活动、每一次装置布景、每一个IP联名,都在强调要“打动用户”。仿佛只要情绪足够浓,就能带来停留、复购与复访。
但越来越多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情绪价值的空间,并不依赖“感动”用户,而是通过结构系统,让用户自己决定留下来。基于RET睿意德项目运营经验,我们认为空间系统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度结构评估与重构:
行为引导路径:设计明确可见的行为流,让用户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么”;
角色生成机制:让用户能通过行动生成“被识别的角色”,而不是只当看客;
节奏安排系统:用稳定节奏替代高频打扰,让用户形成“无需提醒也愿意来”的内在节拍;
关系在场设计:构建用户间的微连接,强化“我不是一个人”的情绪触点;
反馈回路机制:每一次行为都能获得系统性回应,避免“做了也没用”的空转感。
情绪信任型空间系统的五大构建机制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以上,不是内容策略,而是结构工程。要做到的不是设计一场感人的表演,而是建设一个能容纳关系、生成角色、组织行为的系统。让用户不只是短暂停留,而是在其中看见自己、行动自己、留下自己。当空间具备这样的系统力,情绪将不再是KPI,而是最自然的信任回报。
结语
单纯的共情就像一场华丽的烟火表演,转瞬即逝。真正有生命力的空间,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它为每个参与者分配角色,铺设清晰的行动轨迹,并确保每个人的参与都能得到回应。在这样的结构中,人们获得的不是短暂的情绪高潮,而是持续的归属感和成长可能。
时间会冲淡所有刻意的感动,但那些让个体找到存在坐标、获得发展路径、并持续收获反馈的空间,终将在记忆里沉淀为“值得停留的地方”。因为人性最深层的渴望,从来不是被取悦,而是被看见;不是被感动,而是被成就。
相关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