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为何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将被淘汰?如何穿透泡沫发现新王者?

为何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将被淘汰?如何穿透泡沫发现新王者?

2025-07-15

过去几年,机器人被反复纳入“科技硬件”甚至“AI算力延伸”的叙述体系中,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成为无数政策、资金与技术话语的共同焦点。但一个更重要的判断正逐渐浮出水面——机器人真正带来的,不只是产业升级的自动化红利,更是“劳动力体系重构”的根本变量。如果我们还在用“硬科技赛道”理解机器人产业,那我们已经落后一步。


我们或许太过关注“它像不像人”“芯片有没有突破”,而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机器人正在成为一种可定义、可衡量、可配置的“新型劳动力资产”。它不再只是硬件,而是可以像人力一样参与成本核算、组织管理与能力迭代的新物种;而一旦换上这套“劳动力资产”的理解框架,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认知,将发生根本性扭转。


它不只是“未来工具”的竞速,而是“可被雇佣”的资本模型重建;也不只是“自动化延伸”的边界探索,而是“供需结构”的主动调配;更不只是“新风口”的热点轮替,而是“企业运营结构”的重估起点。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值得被关注、被长期持有的机器人企业,也不再是“谁技术先进”“谁接了订单”,而是谁真正拥有“新劳动力模型”的定义力、标准化能力和组织级部署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企业不是用机器人来降本,而是以机器人来构建新劳动力组织”的时代。而从这个新范式出发,整个行业的价值锚点、估值逻辑与竞争壁垒,也将被重新书写。


图片

机器人到底算什么行业?


在产业观察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将机器人归类为“高端制造业”或“智能装备”的一个子类,尤其在人形机器人兴起之后,“AI+硬件”的叙述几乎成为行业共识。然而,这种划分方式更多来自技术路径,而非产业本质。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机器人真正提供的,不是某种“产品”,而是一种“劳动力能力”的替代。它以软硬件系统的方式,被企业采购、配置、调用,其最终目的不是提升生产效率,而是补全乃至重塑组织的劳动力结构。这意味着,机器人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资产”——甚至是一种新型劳动力的“资本化形态”。


从制造范畴走向组织范式:它不只是设备,而是劳动力单位


传统工业机器人以“精密机械”身份进入工厂,用来替代重复性劳动岗位,如搬运、焊接、装配等。但如今的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早已走出制造车间,进入仓储物流、商超零售、教育医疗、政务窗口等各种“人与人密集交互”的服务场景。


这并非简单的场景拓展,而是机器人产业正从“制造业下游”向“劳动力服务体系”横向渗透。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机器人被列入“运营成本”项下,被按“工时”计价、按“岗位”配置,甚至按“工作内容”灵活部署,这些变化意味着机器人已不再只是制造设备,而正在作为“组织劳动力资产”被系统管理。


这不是一次“硬件升级”,而是一场“供需结构”的转向


从宏观层面看,机器人行业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不仅因为它代表技术前沿,更因为它承担了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任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已从2012年的74.4%下降至2023年的61.3%;与此同时,制造业与服务业对劳动力的标准化、稳定性和低边际成本的需求不断提升。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并不是“替代人工”的补丁式选择,而是“重建用工逻辑”的系统解法。它让企业第一次有机会将“人”的变量变成“机器”的常量,用算法与标准来组织“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这背后真正改变的,不是效率,而是整个资源配置体系的底层单位。


机器人行业的价值逻辑:不是比“性能”,而是比“组织嵌入能力”


如果我们用“设备性能”来评估机器人,很容易陷入芯片、关节、电机等“参数优劣”的线性竞争,但真正值得被长期关注的机器人企业,往往不是参数最强的那家,而是最能融入客户组织体系、标准化输出“类人劳动力”的那一家。


从这个意义上看,机器人企业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单体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而在于其是否具备“系统劳动力解决方案”的输出能力。这包括任务建模、工作流嵌入、设备联网与远程调度能力,也包括背后的算法迭代与数据反馈机制。


机器人到底是什么?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图片

护城河是什么?


当我们试图评估一个机器人公司的长期价值时,常会陷入对“技术领先性”的迷恋,比如:自研控制器、电机精度、算法模型、整机一体化水平等。但如果我们从“新型劳动力资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就会发现,真正决定一家机器人企业能走多远的,不是它今天的技术参数,而是它能否构建起“可持续交付组织力”的资产模型。


“技术领先”只是门票,长期壁垒是“组织嵌入成本”


对于客户而言,技术领先能带来的是“试用吸引力”;但能否真正大规模部署、深度嵌入工作流,才是其是否愿意长期合作的关键。因此,真正的竞争护城河,不是机器人性能本身,而是将机器人部署为“岗位型资产”的难度有多高。


那些通过标准化接口、行业预设模型与全链路服务能力,构建起“行业级解决方案”的企业,才拥有了“组织路径依赖”。这正是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企业逐步进入B端客户体系后,持续扩大交付体量的核心原因。


“资产模型”胜于“产品模型”:机器人是一次性卖,还是持续变现?


过去十年,中国的硬科技企业大多走的是“to B、卖产品、拼参数”的路径,但对机器人行业来说,这种路径往往会导致天花板很快显现。相比之下,真正有长期价值释放能力的企业,往往具备“类SaaS化的资产模型”能力:


不是卖一台机器人,而是卖一个“岗位单位”的可用时长;


不是完成一次部署,而是嵌入客户组织,参与任务调度与流程优化;


不是靠出厂价格变现,而是靠“可用性+可服务性+平台管理”的复利逻辑实现长期价值沉淀。


在这种模式下,机器人企业的资产本质更像是一种“劳动力输出平台”,其本质价值在于单位机器人“可计费时长×客户粘性×组织嵌入深度”的复合能力。


真正的护城河在哪里?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为什么有些公司能跑得快,但无法做大?


当前我们能看到,一些机器人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话题破圈或资本追捧,但到了B轮、C轮之后开始陷入“增长瓶颈”,其根本问题往往是“项目型订单依赖过重,缺乏资产规模化的交付体系”。


本质上,这类公司仍停留在“定制+集成”的传统工程服务逻辑,未能将机器人产品“劳动力资产化”,也就难以形成组织级替代能力与平台式交付能力。相比之下,像傅利叶(Fourier)、波士顿动力这样真正有希望构建“通用平台资产模型”的公司,其估值逻辑就完全不同:它们的护城河不是技术,而是“从客户组织中撤不出来”的系统粘性。


图片

如何识别真正值得关注的机器人企业?


当资本、产业和政府的目光同时聚焦于“人形机器人”赛道时,行业很容易陷入某种“类GPT化”的盲目追高,尤其是那些看似“有爆点、有估值、有概念”的企业,更容易被市场标签化。


但如果我们回归基本面——从企业的组织能力、商业模型、产品资产属性出发,就能发现:真正值得关注的企业,往往在这三个维度形成穿透性的复合优势。


有没有做出一件事特别强?


不是产品功能点上的第一名,而是企业在一项“面向交付效率”的核心能力上,有明确、持续的领先性。比如:


宇树科技:专注腿足机器人整机优化与低成本部署,其强项不是单点创新,而是“工程化的成本控制与整机一致性”;


傅利叶智能:核心在于“康复场景的嵌入能力”,通过算法与使用流程一体化,构建了极强的场景适配能力;


擎朗智能:虽然主要做配送机器人,但真正的“一”的能力是其“算法+调度系统”的室内移动路径稳定性。


所以,“有没有特别强的那一个”不是讲技术炫技,而是看其是否在关键交付环节中,拥有不可轻易替代的效率优势。


能否以点带面,复制到更多场景?


许多机器人企业起于一个应用场景,但止于对场景的过度依赖。一旦这个能力无法规模化迁移,就意味着模型缺乏商业复利基础。


而那些具备“能力迁移路径”的企业,往往在以下三个方向上能做出结构性铺陈:


场景迁移:从医院到养老院,从工业厂区到商用服务区;


角色迁移:从协作助手变为独立执行者,从执行者升级为平台调度中心;


模型迁移:从单机部署演化为系统集成,再到“机器人即服务”(RaaS)的资产运营平台。


傅利叶智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早期从下肢康复做起,到后期已具备穿戴式智能辅具、训练评估平台乃至生态级康复中心的能力,这种迁移逻辑不是靠讲故事,而是组织结构、产品架构与商业模型的协同演进结果。


有没有做大的组织能力与资源获取路径?


很多企业的天花板,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组织与资源”的问题。有没有一支能连续交付的队伍?有没有政府/产业的资源背书?有没有行业头部客户作为稳定出货的背书?


这就要看企业是否具备以下几点:


稳定的产业合作通道:如鸿蒙生态、华为昇腾平台、英伟达Jetson体系等;


明确的政策/地缘加持路径:如深圳“机器人生态区”、北京“海淀具身智能试验场”;


品牌与信任资产:如是否承担国家级示范项目、是否有中大型B端客户复购案例。


RaaS的价值构成公式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图片

机器人行业属于哪一类资产?


很多人研究机器人时,都过度聚焦在产品形态和功能指标上:是不是拟人?像不像人类?灵不灵活?聪不聪明?


但这些问题,往往只属于技术范式的表层定义,而不是投资判断真正该关心的核心。如果我们从“新型劳动力资产”这个更本质的角度来审视,会发现:机器人行业更接近一种“组织基础设施型资产”,其价值远高于某种单点产品。


它不是“消费电子”,而是“组织基础设施”


与智能手机、扫地机器人等典型消费电子不同,机器人并不以单个个体为价值终点。它的真正目标是:


嵌入某类组织流程,如制造线、餐饮、医院等;

改造或重建生产/服务的行为范式;

通过调度系统与数据流,成为组织效率的“新接口”。


这意味着,它不是终端,而是“劳动力管理的系统节点”。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中,最具潜力的机器人企业,往往都在探索:从卖机器人→到卖服务→到做平台→到构建基础设施生态的演进路径。


越像“劳动力”的行业,越适合机器人深嵌


从另一个角度看,机器人替代或增强的,并不是人类感性认知能力,而是流程性劳动。这就意味着,越标准、越规则、越流程的行业,越适合被机器人替代或辅助: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这类行业本质上,是“流程密集型组织”,机器人并非替代劳动力,而是将流程执行这件事,从“人”转向了“资产化节点”。


如何判断机器人企业的“资产型潜力”?


如果从“新型基础设施”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就能对机器人企业的长期价值进行更具判断力的评估。以下是一组可操作的判断标准: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只有真正“基础设施化”的机器人企业,才具备长期占位企业数字化、流程化、自动化节点的可能性。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是不是拟人,而在于是不是新型系统资产的组成单位。


如何判断机器人企业能不能做大?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图片

具身智能的真价值:不是拟人,而是“组织可控性”的升级


当人们讨论“具身智能”时,话题常常滑向“人形化”“类人表情”“双足步态”等具象技术方向。但真正值得深挖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具身智能成为产业焦点?


这不是因为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而是因为“组织的可控性”到了需要重构的阶段。


从AI大模型到具身智能:为什么现在是转折点?


过去两年,大模型(如GPT)打开了认知智能的边界,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思维”的技术可复制性。但这类智能,长期停留在虚拟空间。


而一旦AI走向“具身”——也就是通过实体感知和物理动作接入真实世界,它就具备了组织中“直接替代”人与流程的可能性。所以,具身智能的意义,不是增强人的能力,而是使组织脱离对人的依赖。


这一变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击中了当代组织系统两个最本质的问题:


劳动力不确定:人难招、易流动、管理难、稳定性差;


流程控制弱化:数字化虽已部署,但缺乏“行动闭环”终端,执行依赖人工。


具身智能的崛起,是组织将“不确定的人力”替换为“确定的资产”的一次升级,既解决成本问题,又重建执行控制力。


什么是真正的“组织可控性升级”?


具身智能的价值,并不只是能动、能看、能说,而在于它构成了系统闭环中的“物理末梢”,以下是典型对比: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从这个角度理解,具身智能并非只是技术炫技,而是正在成为组织成本结构与流程控制结构的一个重构杠杆。尤其在人口红利消退、服务业压力加剧、劳动力非熟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类“流程安全资产”。


哪些具身智能方向,更值得关注?


当前行业发展中,“具身智能”一词涵盖极广,既包括类人机器人,也包括具备感知、反馈和自动控制能力的智能移动终端。我们认为,如果从“组织可控性升级”的角度出发,更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这些方向,不一定是“类人”的,但都是“可控性的节点式资产”。它们将组织从“人力资源依赖型”推向“资产系统可控型”,正是其具备长期价值的核心原因。


图片

跳出制造视角:机器人企业的真正“基本面”是什么?


过去,判断制造业企业的基本面,往往从产能、成本、工艺等角度切入。但机器人行业的价值构成更像“系统型公司”,仅靠“硬件制造能力”远远不够。


要理解什么样的机器人企业值得长期关注,需要跳出“制造视角”,转向三个新维度的“基本面框架”:


从“会做”到“能跑”:机器人企业的三种核心能力


场景适配力:能否深刻理解并标准化某类真实场景?

成本控制不再是首位,真实使用场景的认知与重构能力,才是机器人企业能否“落地跑通”的第一门槛。例如,擎朗在酒店与医院场景的高适配率,远大于其机械臂本身的复杂性。


软硬融合力:是否具备稳定可控的软硬协同闭环?

真正能规模化的机器人企业,一定是“硬件标准化+软件高复用+云端调度系统”三位一体。我们看到优必选、四足机器人厂商Unitree的关键在于其软硬一体化设计能力,远不止动作的灵活性。


运营服务力:是否构建了商业化复制机制?

一次部署≠可扩张盈利模式。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是能通过服务标准化、远程运维、数据迭代,形成“组织级资产复制力”。


以上这三种能力,是从“制造公司”走向“平台型组织资产输出商”的关键分野。


如何判断企业的成长空间?看“场景密度×技术弹性”


评估一个机器人公司的未来,不是看它现在“有多少产品线”,而是它所占据的场景是否“高频+高标准化+高劳动力依赖”?它的核心技术是否具备跨场景适配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成长空间推演矩阵”来辅助理解: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当前市场中,多数国产企业仍集中于“高场景密度+中低技术弹性”区间,这些企业具备确定性收益能力,但尚未具备跨周期的价值穿透力。


值得持续关注的企业,有哪些共性?


综合分析全球的典型样本,我们看到那些真正能穿越产业起落周期的机器人企业,往往具备三大共性:


“场景先于产品”的反向定义路径:不是先做机器人再找市场,而是从一个劳动力密集型、标准化场景出发,倒推出需求结构与产品模型;


具备“模组资产观”的构建思维:将各子功能模块标准化、平台化,具备后续组件、平台、场景快速组合能力;


“服务价值先于产品价值”的商业模式:以服务定价、订阅制、生命周期价值驱动,而非一次性硬件收入为主。


这些共性,不仅能穿透估值表象,更能帮助投资者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未来大体量组织资产化”的潜力。


机器人企业的成长空间推演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图片

分化的起点:机器人行业正在进入“命运分岔路口”


当技术红利逐步兑现、资本退潮、市场回归理性,机器人行业真正迎来了一个必须回答“谁能穿越周期”的阶段。行业早期的主旋律是“能不能做出来”,而现在的核心命题变成了:“谁能活下来,并放大规模、跑通闭环”。在RET睿意德看来,这个命题的本质,是组织复制力与商业模式的系统比拼。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观察到行业内部正在形成三种清晰的分化路径。


第一类,是以“生态构建”为目标的平台型企业


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台机器人,而是致力于成为一个“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提供者。这类企业往往具备软硬一体的能力布局,并且能够通过数据闭环、算法优化和跨场景迭代构建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优必选、波士顿动力是典型代表。虽然它们目前仍处于盈亏波动之中,但已经在行业底层能力的构建上取得了阶段性领先。这类企业的路径更像是“安卓系统”之于手机的角色,一旦生态建立起来,就具备持续扩展与平台溢价的可能性。


第二类,是扎根在特定场景中的服务型玩家


他们的优势并不在于通用技术,而是对场景的深度理解与运营服务的极致打磨。从酒店配送、医院运转,到商场清洁、工业巡检,这些公司选择的是高频、刚需、结构可控的空间服务场景,通过标准化产品、高性价比部署以及服务效率的提升,构建起稳定的营收和用户粘性。


擎朗智能、云迹科技等企业在这条路径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和复制能力。它们不一定能讲出宏大的技术故事,但能赚到稳定的钱,并快速覆盖更多客户。这类企业像是“机器人行业的垂直SaaS”,以功能聚焦换取用户粘性。


第三类,则是仍停留在工程导向阶段的“过剩型供给者”


这类公司技术基础扎实,常常在感知、控制、结构等单项能力上具备亮点,但缺乏商业模式上的系统思考。它们的产品多用于展示、政府采购或阶段性示范项目,离真正的商业闭环仍有距离。我们在行业调研中看到,不少团队能造出会走路、会翻滚、会模仿人类动作的人形机器人,但落地应用却模糊、难以变现。这类企业未来大概率会沦为平台型公司的技术外包商,或在资本撤离后被动退出竞争。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分化并不是行业衰退的信号,恰恰是产业成熟的必要阶段。技术总会回归结构,行业竞争的焦点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转向市场里的组织能力与系统构建。机器人行业此刻的分岔,意味着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机器人企业三种命运路径

图片

©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结语

机器人带来的是一次关于“组织结构”的重构,而非一次单纯的技术升级。在传统工业时代,企业靠流程与人力建立起运营体系;而在未来,机器人将成为企业“劳动力结构”的一部分,和人类员工共同构建柔性化、智能化、可扩展的组织底盘。它不是替代谁,而是增强什么——增强企业的运营确定性、服务效率、响应速度,乃至创造力本身。


这意味着,真正有价值的机器人企业,最终不是靠产品本身取胜,而是靠能不能为客户构建起“可迁移”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在不同场景中快速部署;在异构系统中无缝对接;在多元运营中持续迭代优化。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不是卖出去的,而是“被接入”的,它变成了客户组织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企业智能化水平的体现。


而对于投资者与战略制定者而言,也应当意识到,机器人企业的估值逻辑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传统看收入、看利润的方式,在早期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家机器人公司的成长性。更关键的是看它是否已经形成“组织复制模型”,是否能从第一个客户开始,不断向下一个客户快速复制自己的技术、服务与交付体系。这种组织力的“可变现性”,才是机器人企业真正值得被重估的资产。


所以,未来真正有壁垒的机器人企业,将不是最会讲故事的那一家,也不是最会造机器的那一家,而是最早完成“从产品能力到组织资产”转化的那一家。

相关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