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公域型商业”?它凭什么成为了更高能级的新赢家?
传统商业的运营逻辑以“流量获取—内容匹配—消费转化”为核心,但在供给侧高度饱和、空间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单纯依赖“商业自循环”的模型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空间形态、业态矩阵、品牌组合趋同,使得流量来源日益内卷——商场争夺的,不再是消费能力,而是城市注意力的稀缺资源。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端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人们对商业空间的期待早已超越“购物”本身,转而追求集文化体验、情绪疗愈、社交互动与公共参与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场景。
这就意味着,谁能与城市公共资源形成更深层的耦合关系,谁就拥有更高能级的竞争力。这正是“城市公域型商业”崛起的逻辑起点。它并非简单叠加商业与城市功能,而是以系统性思维整合公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存、滨水空间、体育设施等城市公共资源,重构商业的空间逻辑、内容生态与流量机制,从而在激烈竞争中构建难以复制的高维优势。商业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坪效之争”,而是“城市资源整合力”的较量。
城市公域型商业
重构城市空间价值的高维竞争者
功能复合:从“消费容器”到“城市微系统”
城市公域型商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功能复合。它不是简单叠加商业+休闲+文化,而是以系统思维构建一个“城市功能微系统”。
位于纽约Hudson Yards的The Shed艺术中心由Diller Scofidio+Renfro领衔、Rockwell Group合作设计,是一座18500平方米的创新型可变形建筑,八层主体包含两层画廊、多功能Kenneth C. Griffin剧院及集成排练厅、本地艺术家工作室与天光活动区的Tisch“天窗”;其伸缩式外壳可沿轨道滑移至相邻广场,展开形成标志性的McCourt空间,用于大型表演、装置艺术和公共活动 ©网络
深度匹配:从“物理消费”到“情绪疗愈”
城市公域型商业的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与文化层面的精准匹配。
Grand Green Osaka以三大核心空间构建城市绿洲。其中South Park以优质天然草坪、大型水盘和大屋顶下的多功能活动区形成开放的城市型场景;Step Plaza以约90米长的石阶长椅将原本分隔南北两片公园的道路转化为与公园连成一体的开放场域,强化整体景观连贯性;North Park则以动感石墙、丰富绿化和滨水景观为特色,包含向新梅田City方向延展的自然型“梅北森林”,并通过艺术展览、露天表演与周末市集等公共活动持续激活其公共与情感价值 ©网络
Westfield Stratford City落位于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核心地带,毗邻奥林匹克公园,并与斯特拉特福德交通枢纽实现无缝接驳,高效整合地铁、国家铁路及伊丽莎白线,汇聚本地居民与全球访客 ©网络
伦敦Westfield Stratford City与奥运体育场的共生模型,是城市规划与商业运营协同的代表。它通过步行动线设计、赛事联动活动与主题消费场景,把原本“事件型流量”转化为“持续客流”。比赛日客流提升超过50%,消费客单溢价逾20%,这是空间组织与行为引导的科学成果。
构建高能级资源型商业的三大路径
巴特西发电站始建于1929年,曾为伦敦提供了多达五分之一的电力需求。于1975至1983年间退役并于1980年列为二级保护建筑,后经马来西亚财团主导修复改造,成功转型为集商业、住宅、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泰晤士河南岸新地标,并入选《国家地理》2024年全球20大最佳文化景点 ©网络
主题IP策略:如任天堂主题区、LV路易号场景、Sphere巨型情绪IP,通过“情绪符号化”创造新资源;
空间体验创新:如口袋公园、婚庆秀场、策展空间,将商业转化为“城市生活剧场”;
公共艺术与巨物装置:用视觉冲击构建城市符号,放大传播与社交裂变效应。
任天堂主题乐园首发于日本大阪环球影城,是全球首个以任天堂IP为核心打造的沉浸式互动园区,由“马里奥之父”宫本茂亲自监制,历时五年、投资逾600亿日元完成建设,以高度还原的蘑菇王国、碧姬公主城与库巴城堡等场景重现《超级马里奥》的经典世界,并通过AR马里奥赛车、可互动金币、食人花装置与多人协作闯关系统等真实可玩设计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让游客在穿过标志性绿色水管后真正“进入游戏”,以五感沉浸体验童年像素世界 ©网络
伦敦Liberty由Arthur Liberty于1875年创立,坐落在伦敦西区摄政街旁,1924年以古舰木材重建的都铎复兴式外立面和多层木梁中庭构成的“室内街区”空间为建筑标识,将东方工艺、英国手作与先锋设计融为一体,并以设计师孵化、艺术合作与花布策展等内容运营方式成为英国“艺术与零售结合”的代表性文化百货 ©网络
相关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