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千亿赛道,超七成毛利:卡牌凭什么成为新消费的吸金之王? | 氪睿研究院

千亿赛道,超七成毛利:卡牌凭什么成为新消费的吸金之王? | 氪睿研究院

2025-10-14

以下文章来源于氪睿研究院


在小红书的直播间里,一盒几十块钱的卡牌往往几秒就被抢空,稀有卡一旦开出,能在二级市场上卖到上千元。几毛钱的纸片,瞬间变成一种炙手可热的“资产”。


这种悖论正在中国市场上快速上演。2024年,卡游实现营收100.57亿元,净利润44.66亿元,利润率之高甚至超过了大部分互联网游戏公司。对于一张“纸片”而言,这是几乎不可思议的生意逻辑:它没有复杂的技术门槛,没有沉重的研发投入,却凭借稀缺性设计和IP绑定,成为了百亿级产业。


但这不仅是卡游的故事。它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的卡牌行业,到底是一门短期套利的“纸片生意”,还是能够像宝可梦那样,成为跨越数十年的长青产业?它背后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又能否撑得起长周期的市场逻辑?


本篇中,氪睿研究院通过对行业先行者卡游的深入剖析,旨在解答三个核心问题:


几毛钱成本的卡牌,为什么能支撑起百亿利润?


卡游作为行业样本,揭示了怎样的机会与隐忧?


在对标全球长青企业之后,中国卡牌行业的未来会走向哪里?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纸片”的研究,更是一场关于谷子经济、泛娱乐与消费金融化的深度探讨。


图片

纸片卡牌,凭什么比游戏还赚钱?


在大多数人的直觉里,卡牌不过是张薄薄的纸片,成本低廉、设计简单,甚至看起来不如一件玩具有“质感”。但正是这种最不起眼的商品,却撑起了一个毛利率超过70%、净利润率高达40%以上的百亿市场。这不仅是行业的反常识,更是理解卡游与卡牌赛道的第一步。


纸片的魔法:低成本与高利润的极端对比


2024年,卡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67.3%,核心集换式卡牌业务的毛利率更是达到71.3%。对比来看,国内头部游戏公司的净利率通常在20%左右,传统玩具厂商的毛利率也难以突破40%。换句话说,一盒印刷成本几毛钱的卡牌,可以通过盲盒包装和IP赋能,以数十元的价格卖出,并且形成高频复购。


这就是卡牌的魔法:它的价值并不在于纸,而在于纸背后的故事、概率与社群。


稀缺性与IP:价值膨胀的核心引擎


卡牌能够“溢价”的关键在于稀缺机制。通过设定稀有度,厂商人为制造一种“抽不到”的张力。卡游奥特曼系列中某款稀有卡的抽中概率仅为1:3456,这种极端稀缺带来的紧张感,驱动了用户的反复购买。


但稀缺性只是形式,真正赋予其文化意义的是IP。奥特曼、小马宝莉、叶罗丽、蛋仔派对,这些名字本身就是年轻用户的情感寄托。当用户购买卡牌时,真正消费的不是纸片,而是“拥有一部分IP的体验”。


社交与投资:从收藏品到社交货币


如果说稀缺和IP解决了“为什么买第一包”的问题,那么社交和投资则解释了“为什么不断买”的逻辑。拆卡直播间里,用户一边看主播开卡一边下单;线下活动中,玩家通过对战卡组建立社区认同;而在二手市场,稀有卡被赋予投资属性,价格不断被推高。这些场景让卡牌完成了从“消费品”到“社交货币”的转化。拥有一张稀有卡,不仅是收藏,更是身份和价值的象征。


卡牌行业第一性原理模型

图片

©氪睿研究院


为什么比游戏还赚钱?


与动辄上亿研发成本的游戏相比,卡牌的轻资产模式让它具备天然优势。游戏公司常常陷入“买量即生存”的困境,广告投放和渠道分成几乎吞噬了大部分利润。而卡牌厂商只需把握好IP与分销渠道,就能在极低的边际成本下实现规模化。与潮玩相比,卡牌也显得更高效:潮玩需要依赖线下零售与陈列场景,而卡牌则通过概率机制和二级市场,自带“自传播”能力。


卡牌之所以能跑出百亿赛道,不是因为纸片本身,而是因为它触发了人性四个最底层的驱动力:对稀缺的渴望、对情感的依附、对社交的追随、以及对资产增值的幻想。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中国卡牌行业能从小众收藏变成规模263亿元的超级赛道。


从这个角度看,卡游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它精准踩中了人性的复合需求。而这,也正是卡牌行业能够在未来持续扩展的底层逻辑。


图片

百亿“纸片之王”的荣耀与隐忧


百亿营收的极限冲刺


2024年,卡游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营收100.57亿元,同比增长277.8%;净利润44.66亿元,同比增长378.3%。这样一份财报不仅刷新了市场对“纸片生意”的认知,也让卡游成为整个集换式卡牌赛道的绝对龙头。根据行业统计,2024年中国卡牌市场规模约为263亿元,而卡游一家的份额就高达71.1%。换句话说,这是一家几乎掌握了行业定价权的企业。


从奥特曼到70个IP的内容池


卡游的第一张王牌是IP。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经构建了一个由70个IP组成的矩阵,其中包括69个外部授权IP和1个自有IP。从奥特曼、小马宝莉,到叶罗丽、蛋仔派对、火影忍者,这些名字覆盖了动漫、影视与游戏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奥特曼系列,长期以来贡献了公司最核心的收入。卡游的模式,是通过不断扩充IP池,来确保产品始终紧贴年轻用户的文化热点。这种外部IP的“嫁接能力”,让它能迅速复制出新产品线,但也因此埋下了依赖度过高的隐忧。


渠道与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除了IP,卡游的第二张王牌是渠道和供应链的高效组合。公司在全国135个城市布局了347家官方门店,并通过经销+直营的方式建立起完整的分销网络。这一体系不仅能快速将新产品推向市场,还能通过线下场景延长用户参与度。


供应链端,卡游将从设计到终端的周期压缩到20–30天。这意味着,一旦某个影视IP爆火,公司几乎能在窗口期内立即推出配套卡牌,捕捉流量红利。对于一个高度依赖热点的行业而言,这种“快周转”能力就是利润的放大器。


藏在繁荣背后的三重隐忧


卡游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第一是对头部IP的高度依赖。2024年,公司来自前五大IP的收入占比仍高达86.1%,这意味着一旦其中某个IP掉链子,业绩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第二是用户结构的局限。卡游的核心消费群体仍以青少年为主,成人用户的渗透有限。这与海外宝可梦、万智牌所形成的跨代际用户基础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是IP热度的短周期。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该影片上映期间带动卡游相关卡牌销量飙升,但随着档期结束,市场热度也迅速回落。如何延长IP的生命周期,而不仅仅依赖于短期爆款,是卡游必须直面的课题。


卡游样本速写:从百亿体量到三层护城河

图片

©氪睿研究院


卡游的模式无疑极具效率:外部IP嫁接+快速渠道分发+高毛利率支撑。但这种模式本质上仍是阶段性的套利。如果无法在未来建立自有IP、拓展成年用户群、打造赛事与社群生态,卡游很可能只是行业成长初期的“收割者”,而不是长期的“守护者”。换句话说,它的百亿成绩单值得惊叹,但更关键的,是它如何从“纸片套利”走向“内容长青”。


图片

卡游是下一个宝可梦,还是快闪套利者?


在理解了卡游的生意逻辑和成长路径之后,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它能走多远?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的龙头企业,都要面临这样一个考题——它是昙花一现的阶段性套利者,还是能像海外样本一样,演变为跨越数十年的长青企业?


答案,往往需要从参照物中寻找。卡牌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生意,海外早已有成功先例与成熟体系。对比这些案例,不仅能帮助我们判断卡游的边界,也能揭示这个行业真正的长周期逻辑。


宝可梦:从卡牌到跨代际文化符号


1996年,第一张宝可梦卡牌问世。近三十年过去,这套“纸片”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愈发繁荣。2023年,宝可梦卡牌全球销量突破540亿张,相关赛事吸引了数百万玩家参与。它的秘诀在于双重支撑:


一方面,宝可梦本身就是一个跨世代的长青IP,伴随着玩家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轨迹不断延续;另一方面,它构建了完整的TCG赛事体系,让卡牌不只是收藏品,更是一种竞技活动。每一场官方赛事,都是对玩家社群的再一次强化。正是这种“内容×赛事×社群”的组合,让宝可梦卡牌从消费品转变为文化现象。


万智牌:小众竞技圈层的长尾生命力


相比全民化的宝可梦,《万智牌》(Magic:The Gathering)的路径截然不同。它并不依靠广泛的IP,而是依托复杂的规则和竞技机制,牢牢绑定了一批核心玩家。尽管受众规模有限,但万智牌的社区黏性极高,稀有卡在二级市场甚至具备投资级价值。它证明了一种可能:即便缺乏全民IP,只要有稳定的社群与长期对战体系,卡牌也能实现长尾化生存。这对卡游的启示是,如果想突破青少年市场,必须构建一种能让成年玩家持续投入的社群文化。


泡泡玛特:同源异路的中国参照系


在中国市场,泡泡玛特是最值得横向对比的对象。二者的逻辑相似:都依赖“盲盒+稀缺”机制来驱动消费,也都通过IP赋予产品文化意义。但差异也很明显。泡泡玛特强调自有IP孵化与线下零售场景,核心竞争力在于“IP工厂+渠道终端”;而卡游则依赖外部IP授权与分销渠道,更像是一个轻资产的套利者。从长周期看,泡泡玛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孵化出下一个Molly”,而卡游必须回答的是“如何摆脱对外部IP的依赖”。


卡游的参照坐标示意

图片

©氪睿研究院


综合来看,卡游既不像宝可梦那样拥有天然的长青IP,也不像泡泡玛特那样具备强大的自研能力。它更像是一个“宝可梦×泡泡玛特”的结合体:需要学习宝可梦的赛事与社群,来延长生命周期;也需要借鉴泡泡玛特的IP孵化,来降低对外部IP的依赖。换句话说,卡游要想从“纸片套利者”变成“产业长跑者”,必须完成一次模式的自我进化。


图片

卡牌的本质,是玩具、社交,还是情绪期货?


如果只把卡牌归类为“玩具”,显然低估了它的力量。事实上,它更接近年轻人“谷子经济”的一个缩影。所谓“谷子”,是指粉丝愿意为自己喜爱的IP购买衍生品,并在情感驱动下形成重复消费。卡牌正是这种文化的最佳承载体:它轻巧、低成本,却能借助IP满足年轻人对情感与身份的需求。换句话说,卡牌行业站在了谷子经济的浪潮之上,同时兼具了收藏、社交与投资的多重属性。


卡牌生意的核心支撑


基于对卡牌及相关赛道的深入比较研究,氪睿研究院认为卡牌行业的形成离不开三大关键支撑:


第一,内容供给。没有IP,纸片就是废纸。只有足够长青的内容池,才能为卡牌赋予持续价值。卡游今天的优势在于嫁接外部IP,但未来若没有自有IP,生命周期将不可避免受制于他人。


第二,人性驱动。稀缺与收藏满足了用户对“拥有感”的渴望,社交与对战让用户在群体中找到归属,而稀有卡的二级市场交易,则进一步放大了资产幻觉。这四种力量叠加,构成了卡牌最深层的驱动力。


第三,轻资产模式。与需要高研发投入的游戏、依赖门店陈列的潮玩相比,卡牌的生产与迭代几乎没有重负担。它的盈利模式不是“重资本扩张”,而是“快节奏复制”。这让厂商能以极低成本快速试错,并在市场热点出现时迅速放大。


行业的边界与挑战


这条赛道并非没有限制。首先是IP依赖的天花板。2024年卡游超过86%的收入来自前五大IP,这意味着它仍然是“少数内容决定业绩”的模式。其次是用户结构的局限。当前消费者以青少年为主,若无法像宝可梦那样延伸到成年群体,市场天花板将提前到来。最后是数字化与监管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线上对战、手游化,还是二级市场交易,都存在政策灰区。如果监管趋严,行业可能面临新的成本与约束。


因此,卡牌不能被简单归为玩具产业。它也不是单一的收藏市场,而是一种“消费金融化的内容产业”。它的本质是:通过概率机制、内容赋能与社群运营,把一张纸片转化为情感消费、社交货币,甚至是类投资品。正因为这种跨界特性,卡牌行业的未来既充满想象,也伴随着结构性风险。它既可能成为中国谷子经济中的“长青品类”,也可能在缺乏自有内容与社区沉淀的情况下,被证明只是一次短暂的套利。


结语

卡游的百亿营收,像一场在纸片上跳出来的财富芭蕾——轻盈、迅捷,却踩在人性最深的欲望节拍上。这不是一场关于印刷术的胜利,而是一次对“人心算法”的精准套利。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家开在青少年心流上的“情绪赌场”:入场券不过几十块,奖池却可能是社交圈的C位、朋友圈的炫耀资本,甚至一张能在二手市场换回几千块的稀有卡。它不卖产品,卖的是“我抽到了”的高光时刻,是“别人没有,我有”的优越感,是“也许下一包就是传说”的赌徒心理。


这门生意,比开游戏公司轻松,像在印钞机旁搭了个小摊——没有代码重写,没有服务器崩溃,只要IP够热、概率够刁、包装够神秘,纸片就能变成“硬通货”。它不像制造业,倒更像一门现代炼金术:把几毛钱的铜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金子。


但问题来了——你是想做一家麦当劳式连锁店,靠标准化复制吃尽流量红利,还是想成为迪士尼式的造梦工厂,亲手种下能长出百年故事的IP森林?


卡游现在走的是前一条路:快、准、狠,像风卷残云般收割市场。可风停了呢?IP授权到期了呢?孩子们长大了呢?看看宝可梦——它不是靠抽卡赚钱,而是让皮卡丘陪你从6岁走到36岁。它把卡牌变成了“成长的见证”,把对战变成了“友情的仪式”。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毛利率,是情感复利。


卡牌这生意,今天看起来像一场盲盒狂欢,但它的终极形态,不该是“拆完就扔”的一次性快消品,而应是能承载记忆、连接代际、持续增值的文化容器。否则,再高的毛利也只是纸上的富贵,再快的增长也只是风中的泡沫。真正的长跑者,不靠风口起飞,而是自己成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