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市边缘的“商业荒漠”,打造出日客流10万+的文旅地标?
2025年7月26日,RET睿意德助力中庆文旅打造的长春肆季南河正式启幕。亮相首日便涌入超过10万人次,两日累计客流突破20万人次,一举创下长春文旅项目首日客流新纪录。社交媒体的热度同样印证了项目的爆发效应。抖音、小红书上,“粉色沙滩”“滨水赶海”“百米水幕光影秀”等成为当日热搜话题,相关短视频在开业首周的播放量累计破千万,年轻群体称之为“长春夏天的必去现场”,主流媒体更是盛赞其“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从荒芜之地蜕变为现象级城市地标”。
对于此前几乎没有商业氛围的城市边缘地带而言,肆季南河的开业表现几乎是一个“奇迹般的数字”,同时完成了一个有悖于常规的“逆向循环”:它不是因为有商业才有客流,而是因为有公共性与情绪记忆,才让商业得以生长。业内专家则普遍认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在客群与消费逻辑尚未成型的地方,依然可以通过公共性与情绪逻辑抢先建立城市心智。
项目开业之前,在绝大部分长春人的认知中,肆季南河所在的伊通河南段是一个与“商业”毫无关联的地带。这里没有密集的人口聚集,没有繁华的消费氛围,也没有现成的购物休闲目的地。如果从传统的商业开发公式去推演:人口密度×消费力×交通可达性,得出的结论几乎是悲观的——在这样的区域里,商业项目的成熟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迎来。
肆季南河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并作为中国城市文商的典项目,得到了以央视为代表的各级媒体的竞相报道 ©网络
这是一次对传统商业逻辑的挑战,RET睿意德与中庆文旅的深入研究共创,团队提出了一个关键命题:当物理条件尚不成熟时,如何率先构建一个深入人心的“心智目的地”,让商业价值在人群的期待与向往中先行生长?
从“交易逻辑”转向“情绪逻辑” ,重新定义商业启动法则
在传统商业的演进范式中,“商品×流量×转化率”曾是被反复验证的成功公式。这一模型建立在成熟商圈、稳定客群与可预测消费行为的基础之上,其底层逻辑是交易效率最大化。然而,当面对一个在城市心智中“存在感为零”的空白地带——如伊通河南岸的肆季南河项目——这套公式便彻底失效:没有原生人流,缺乏消费惯性,更无商业配套支撑。若仍以“卖什么、谁来买”为起点,项目尚未启动便已陷入困局。
基于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研判,双方团队共识了项目的根本性转向:从“交易逻辑”迈向“情绪逻辑”。我们不再将项目视为一个待售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亟待被唤醒的城市情感容器。其启动的关键,不在于招商率或首月销售额,而在于能否在长春市民的集体记忆中,制造一次不可忽略的“情感事件”。
肆季南河以“流动的母亲河”为设计灵感,通过“水岸叙事+场景革命”唤醒人们对城市的温情记忆,打造东北首个24小时沉浸式滨水轻度假目的地。图为肆季南河夜景 ©网络
团队深知,在一个尚未被认知的区域,任何常规的广告投放或促销动作,都如同向虚空呐喊。真正有效的路径,是创造一种城市级的惊喜感。于是,项目摒弃了传统“先招商、后运营”的线性节奏,转而以“事件先行、场景引爆”为策略原点——通过构建极具视觉张力与社交传播力的沉浸式场景,如粉色沙滩、露天赶海、夜幕水秀与星空影院,率先激活公众的情绪共鸣。
这些场景的本质,并非即时消费载体,而是心智坐标的锚点。它们不追求短期盈利,却承担着更深远的战略使命:在市民的心理地图上,刻下“这里值得去”的认知印记。这是一种典型的“场所营造前置”策略——在物理功能完善之前,先完成情感连接的建立。
这一策略的理论根基,源自场所精神与体验经济的交汇。团队借鉴了“事件优先”的诸多国际实践,即通过高浓度、短周期、强记忆的体验事件,将陌生空间迅速转化为情感记忆的载体。正如法国知名哲学家柏格森的观点:“情感是记忆的引信。” 当人们因一场沙滩电影而心动,因一次河畔落日而驻足,他们记住的不是某个品牌,而是“我在那里感受到了什么”。
肆季南河中的“肆”象征自由放纵、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整体寓意着一个如肆意生长般繁华的社交聚集地、美食品味地、浪漫约会地、游逛集乐地,是美好生活方式的体验之所。图为夜晚人们在肆季南河畅享惬意时光场景 ©网络
在肆季南河的亮相中,中庆团队通过对策略的创新表达和执行,新消费时代的底层变革被再次清晰印证:人们不再为购买而来,而是为体验而至;商业不再驱动人流,而是追随情绪生长。这种“情绪前置、交易后置”的模式,标志着城市新消费空间的范式迁移——未来的商业竞争力,不再仅取决于货品的丰富度,更取决于能否构建一种让人“愿意抵达”的情感引力。
这也正印证RET睿意德在诸多项目所倡导的“情绪定位”:在商业的起点,先回答“我们想让人感受到什么”,而非“我们能卖什么”。当情绪成为流量的源头,商业的逻辑,便从“交易场”走向了“心灵场”。
以“公共性”取代“商业性”,重构空间主权
在传统商业地产的开发范式中,逻辑链条清晰而固化:招商先行,功能主导,空间服务于租户需求,公共区域则往往作为动线连接或形象点缀,沦为商业系统的“附属配置”。效率与坪效是衡量价值的核心标尺,人的行为被简化为“进店—浏览—交易—离场”的线性流程。
但肆季南河团队的实践,是对这一逻辑的彻底反转:不是先有商户,再有场景;而是先有公共性,再有商业性。我们选择将滨水带、沙滩、光影艺术装置、开放草坪等非盈利性公共空间作为项目的“第一界面”率先呈现。这些空间不设门槛、不设目的,只为回答一个问题:这座城市的人,是否愿意把这里当作“我们的地方”?
当市民在粉色沙滩上赤脚奔跑,在河岸光影中驻足拍照,在街角长椅上发呆漫谈——他们不是消费者,而是使用者,是共建者,是这片空间真正的“主权人”。正是在这种日常的、非功利的使用中,场所的归属感悄然建立。
肆季南河的休闲步道上涂鸦点缀,“我在肆季南河很想你”“我们如此热爱长春”“长春一脚踏进诗里”等涂鸦文字藏着小惊喜,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拍照 ©网络
在客群未聚、消费未成的初期阶段,以“坪效”衡量成败,无异于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发芽。我们在此提出一种更为长期性的评估维度——情绪效:即空间能否激发人的停留意愿、情感共鸣与社交表达。项目所关注的,不是今天卖出了多少杯咖啡,而是明天会不会有人带朋友来说:“你一定要来看看这里的黄昏。”
因此,面向公园的街巷不追求最短动线,反而通过错落的台阶、嵌入式的座椅和遮阴廊架,鼓励慢行与驻足;临时文化展亭即使空置,也保持通透开放,传递“随时欢迎你来表达”的姿态。这些看似“低效”的设计,实则是为城市生活预留的呼吸口,是公共精神得以生长的土壤。
这背后,是基于一种务实的消费行为洞察:信任无法被招商手册说服,只能被日常体验孕育。我们采用“延迟转化”模型——先通过高公共性内容建立情感账户,再逐步引入匹配场景调性的品牌与商业服务。
这种“慢”,不是滞后,而是沉淀;不是牺牲效率,而是重构效率的定义。
肆季南河打造的糖果乐园拥有糖果造型的滑梯、秋千、蹦床和摇摇乐等设施,孩子们在粉色沙滩旁尽情玩耍,流连忘返,即使下雨也舍不得回家 ©网络
正如法国思想家德塞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言:“空间因使用而被创造。”真正的城市空间,不是由图纸定义的,而是由人的足迹、声音与记忆共同书写的。肆季南河所做的,是要将一个原本无名的滨水地带,从“待开发的商业用地”重新定义为“可共享的城市客厅”。
项目开业所获的成绩,也佐证了一个关键的范式转移:从“以商业定义空间”到“以公共性滋养商业”。 当公共性成为第一性原理,商业的信任感、生命力与可持续性才真正建立。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策略选择,更是城市更新时代应有的价值回归——空间的终极价值,不是交易,而是共在。
超越“在地文化”的固化认知,深度回应市民“补偿性需求”
当前城市更新与文旅开发中,“挖掘在地文化”几乎已成为项目策划的标配逻辑,强调文脉延续、地方认同与文化真实性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现实也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并非所有成功的城市空间都必须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因或地域文化符号。在特定条件下,补偿性需求本身便可成为独立的驱动力量,即使项目缺乏原生文化根基,也能凭借对市民心理缺口的精准填补,实现市场破局与人气聚集。
以长春肆季南河为例,其“类海滨”场景并无东北地域文化的直接渊源,甚至在传统文脉视角下可能被视为“文化错位”——毕竟长春并无海洋历史或滨海生活传统。然而,正是这种对传统在地文化的有意疏离,反而凸显了项目作为心理代偿载体的独特价值。市民前往此处,并非为了“寻根”或“怀旧”,而是为了短暂脱离内陆城市的日常语境,进入一个象征自由、度假与轻盈生活的“异质空间”。这种“在地化逃离”有效缓解了地理局限带来的心理落差,满足了人们对浪漫、休闲与身份转换的深层渴望。
根据唤醒理论,当个体处于低唤醒状态时,会主动寻求能提升心理唤醒水平的刺激。一个“内陆海滩”打破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常规认知,创造出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带来高唤醒体验。进而驱动他们亲身前往验证和体验,以满足好奇心 ©网络
这背后存在着一个做文旅项目的重要规律:当在地文化挖掘趋于饱和甚至陷入同质化时,以补偿性需求为核心的“反在地性”设计,反而可能成为破局之道。
尤其对于那些文化资源相对平淡、或历史叙事难以激活的城市片区,与其强行嫁接文化标签,不如直面市民的深层心理诉求——他们渴望阳光沙滩,不是因为那是“本地的”,而是因为那是“缺失的”;他们向往雪山滑道,不是出于传统,而是出于对刺激与自然的本能向往。
在地文化是深度,补偿需求是广度;前者连接过去,后者回应当下。补偿性需求的本质,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心理模拟与情感填补,它不依赖于“我们是谁”的文化追问,而回应的是“我们想要成为谁”或“我们渴望去往何处”的普世愿望。
在伊通河畔的红嘴鸥赶海公园,伊通河的活水浅滩成了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卷起裤腿,提桶追鱼、观察横行小蟹、亲手捉泥鳅,在泥沙沾满裤脚的欢笑中,与家人共度家门口的沉浸式“赶海”时光 ©网络
未来的城市空间,既需要“记得住乡愁”的文化载体,也需要“走得进梦境”的补偿空间。
唯有双轨并行,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活的精神丰盈与多元满足。
制造高频社交脉冲,将“场所”升级为“事件发生器”
在当代城市生活的肌理中,物理空间的价值已不再仅由其功能或美学定义,而更取决于其激发人际连接的能力。社会学家欧登伯格所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在今天的城市语境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升级:人们不再满足于一个可供停留的“中性领地”,而是渴求能持续触发情感共振与社交参与的“脉冲源”。
“在一起,才叫长春”作为肆季南河大巡游的核心主题,超越了简单的城市宣传,构建了一个关于“归属、团结、热爱”的情感叙事。它将城市品牌人格化,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温度、值得热爱的“家” ©网络
“肆季南河”亦是这一趋势下的深入实践。它超越了传统商业空间作为消费容器的被动角色,通过城市规划与运营机制的双重创新,将建筑本身重构为一座“城市社交触发器”。其核心策略在于空间的“可编程性”——通过模块化空间组合适应不同活动尺度,休闲台阶不仅是休憩场所,更是天然的观众席与互动界面,而灵活部署的快闪装置则成为城市情绪的触媒。
更重要的是,中庆运营团队以“事件策展”替代静态招商,每周策划诸如“落日音乐会”“即兴演艺”等非标化社交实验。这些活动并非孤立的文化点缀,而是精心设计的“社交脉冲”:它们制造短暂而高浓度的人际碰撞,激发用户自发传播的社交货币,并在周期性复现中形成社区期待与归属感。
东北最大百米宽水幕光影秀在肆季南河迎来首秀,夜幕中1000㎡巨幅水幕凌空铺展,光影随水流与乐声跃动,呈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视听景象,刷新了东北地区水幕艺术的新纪录 ©网络
由此,空间的意义从“被使用”转向“被共创”——它不再等待人群填入,而是主动制造引力场,持续催化陌生人间的对话与联结。这正是未来城市公共性演进的方向:建筑不仅是场所,更是事件发生器;商业不仅是交易,更是社交能量的持续释放系统。在这一逻辑下,“肆季南河”不但重塑了空间价值,也在温和而持续地改变城市生活的温度与节奏。
结语
肆季南河从策划到落地,用时不到两年,即完成了一场对城市空间本质的重新赋义。它并非简单地建造了一处消费场所,而是悄然颠覆了“商业空间何以成为意义空间”的传统逻辑——将“不可能”这一抽象的否定性命题,转化为长春夏日经验中具身可感的集体记忆,成为一座流动的、呼吸的城市符号。
正如建筑学家阿尔多·罗西所言:“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 肆季南河正是通过唤醒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感知与记忆,让空间本身成为意义的生产者,而非单纯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