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5万平的小体量商业,凭什么成为中国年度大爆款?
在普遍认知中,一个仅1.5万平方米的社区型旧改商业项目,若想在上海这座堪称中国商业“终极考场”的城市中突围,已属不易;倘若其目标更高,意图跃升为城市级标杆乃至全国性典范,在绝大多数业内眼中,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体量、区位、能见度、客群基础……这些看似先天性的约束条件,往往预先定义了一个项目的天花板。然而,2023年9月开业的上海鸿寿坊,却以其卓越的现实表现重构了行业估值模型。它不仅迅速成为年度最具热度的商业项目之一,年客流过千万,部分商铺租金更堪比奢侈品牌,更难得的是,其成功输出了“精致烟火气”、“万物皆可市集”等创新概念,并接连赢得2023年“RICS中国奖”、2024年“MAPIC Asia Awards”、WDCC2024 “上海设计100+”、“上海城市更新优秀实践案例”、上海 “人文风貌”优秀案例等诸多国内外奖项与荣誉。
鸿寿坊鸟瞰图 ©网络
对于成功的项目,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其成功之处,但可能只有参与过的人才更知道,大多项目背后都是十分艰巨的挑战。鸿寿坊在启动之初,亦存在三项显著且不容易化解的障碍,任何一项都与传统开发逻辑存在根本性冲突:
地段能见度不足的困境
尽管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鸿寿坊所在区域长期被视作“非传统消费目的地”,它既不具备地铁上盖优势,也不在大型写字楼或高端社区的辐射半径内。在城市的消费地图上,这里几乎“不可见”。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商业项目而言,意味着冷启动难度极高。
文化与消费的代际断层
老城厢深厚的里弄文化,本应是独特的资产,但现实情况是周边社区老龄化严重,消费以低客单价生活需求为主;而年轻一代对老城的印象,多停留在怀旧或猎奇,缺乏长期参与动力。如何同时打动两代人,成为鸿寿坊必须破解的核心命题。
体量与空间的先天约束
原始地块由上世纪街坊拼合而成,总体量不大,空间零散,产权复杂。这对于规划动线、打造连贯的消费场景、引入主力店和知名品牌构成了显著挑战。它要求操盘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创意整合能力和精准的空间运营策略,才能在有限的物理框架内,创造出超越尺度的体验深度和商业价值。
受限重重的鸿寿坊,站在了一个矛盾的十字路口:既不能粗暴推倒重建,也不能仅靠怀旧维持生存。在存量竞争、注意力分散、概念过剩的上海城区中,它必须在有限空间里,破解一个关于更新、活力与可持续性的高阶命题。作为瑞安地产的长期伙伴,RET睿意德旗下中商数据于早期即介入项目相关工作,在客群洞察与定位策略上提供了关键支持,以下就其核心破局路径做出梳理总结:
告别地标崇拜,拥抱街角哲学——让商业回归“生活半径”
与传统商业项目执着追求“地标性”,依靠创意建筑、炫彩灯光和明星品牌来塑造吸引力的做法不同,项目团队选择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与场所精神的内在逻辑,将商业功能聚焦于“街角的日常发生地”,着力营造贴近真实生活、具有烟火气息的社区氛围。
鸿寿坊将主要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以内,沿街界面以低矮的骑楼、连廊与开放庭院构成,形成“可步行、可驻足、可偶遇”的街道尺度。设计师特意保留了原地块的“巷道肌理”,将主街切割为多个“生活切片”:早餐铺、水果摊、社区咖啡、邻里市集……这些看似非典型的商业元素,被系统性地植入空间,成为连接空间与记忆的重要媒介。
鸿寿坊以“日咖夜酒”为核,打造24小时活力社区。日间,生鲜菜场、咖啡茶饮滋养社区日常;夜幕降临,特色酒吧与微醺酒馆则点亮社交场,延续街区的温度与活力 ©网络
传统商业空间以功能供给为核心,而鸿寿坊的突破在于,它选择了“生活剧场”的逻辑——空间不再只是购物的容器,而是生活片段的舞台。街巷被重新演绎为“日常的秀场”,人们在其中喝咖啡、晒太阳、偶遇展览,构成一种“即兴的公共戏剧”。这一理念呼应了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观点:人们的日常行为,本身就是一场舞台化的表演。鸿寿坊正是将这种“社会剧场”的隐喻转化为现实空间,让消费与社交自然交织,营造出一种更具温度与参与感的新型都市生活体验。
更进一步,项目挑战了“商业必须高效转化”的迷思。在这里,消费者不必以消费换取停留资格。其通过“公共属性”提升场所吸引力。打造开放式庭院、可自由停留的广场、艺术装置与步行友好街巷,让项目成为“免费进入的城市客厅”。你可以只是坐在廊下看雨,或在社区公告栏前读一张手写通知。这种“非交易性停留”,恰恰是真实社区生活的底色。这种以公共性换取注意力,再由注意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逻辑,本质也是一次从ROI(投资回报率)到ROE(情绪回报率)的范式转变。
超越怀旧,深耕记忆——用“微叙事”进行一场“生活考古”
当许多城市更新项目仍热衷于通过仿古砖墙、怀旧招牌和老照片海报等方式堆砌“文化符号”时,鸿寿坊则坚定地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它并未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静态的“历史主题公园”,而是通过一种更细腻、更具参与性的“生活考古”策略,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种策略的核心不在于对过去的简单复刻或景观化呈现,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曾构成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细微痕迹,并将其转化为能引发当代人情感共鸣的“微叙事”与“情感锚点”。
项目团队在前期调研中,收集了原住民手绘的“邻里生活地图”,其中详细标注了过去社区中煤球炉的位置、公用电话亭的分布、晾衣绳的走向等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具生活质感的信息。随后这些信息被创造性地转化为公共空间中的互动元素:通过地面铺装的图案、墙面导视系统的细节设计,甚至数字导览内容,让过往的生活图景以一种轻盈而巧妙的方式浮现于当下。让居民和访客在行走之间,不经意地“踩”过一段历史,感知到这片土地曾经的生活肌理。这种设计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微叙事”的方式,邀请人们在日常行走中重新感知这片土地的生活肌理。
鸿寿坊巨型吊扇的设计灵感源自老上海的生活场景,其旋转的形态与老建筑中的通风设备相似。这种设计不仅为空间带来实用的通风功能,更通过视觉和感官体验,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网络
更为关键的是,鸿寿坊将“生活考古”的理念延伸至人的维度,引入了一批“城市手艺人”作为长期驻场商户,包括金工手作、皮具修复、旗袍定制等。这些传统技艺的实践者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生活技艺的活态传承者”。他们的存在打破了文化传承必须依赖博物馆或非遗展演的单一路径,将技艺还原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顾客在修补一件旧物的同时,也参与了一次关于耐用品质与手作文化的对话。这种“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得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演”,而是化身为日常生活中可触、可感、可实践的生活方式。
鸿寿坊所做的,不是对记忆的“重建”,而是通过细微的线索与真实的场景“唤醒”记忆,让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这片土地的“生活温度”。这一系列实践深刻呼应了挪威建筑学者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理论。在他看来,真正的场所精神并不源于对历史形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特定地点的历史积淀、集体记忆与使用者之间持续互动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由“品牌矩阵”到“生活合伙人”——构建“去中心化”的商业生态
在传统商业地产开发中,招商逻辑往往围绕“品牌矩阵”展开:追求国际连锁品牌、网红餐饮和大型主力店的组合,以期通过品牌光环吸引客流,形成消费集聚效应。鸿寿坊则摒弃了“租户思维”,转而以“生活合伙人”的理念,将入驻商户视为社区的“共建者”与“内容共创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真正根植于本地、具有生长性的“去中心化”商业生态。
这一理念的背后,是团队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社区活力,不在于品牌的知名度,而在于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为此,招商团队深入上海本地街巷,主动发掘那些“有故事、有温度、有手艺”的独立品牌与小微经营者,优先引入具有社区服务属性、文化表达能力和可持续运营潜力的“小而美”业态。
开街首批引入的六十余个品牌中,有超过五十个是上海或区域首店。例如,SANDO、三川上CHUAN³、湘椒、开吉茶馆、以及“好好好好好”等餐饮品牌,为社区带来多样化的餐饮体验;与此同时,魔练普拉提、自然士多、LANN SPA、DOCA PET宠物店等生活方式与服务类品牌,则让居民能够在日常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些品牌并不是被动拼图的一块,而是共同织就社区生活网络的节点。
Foodie Social食集以“美食社交平台”为核心,聚合便民生鲜、街头老字号与品质网红店等多元品牌,形成复合型业态矩阵,全面覆盖居民日常餐饮与消费需求 ©网络
在这种模式下,鸿寿坊没有设置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主力店,也未依赖“流量明星”品牌引流。相反,每个商户都是社区网络中的一个活跃节点,彼此之间形成互补与协同。项目还设置了近5000平方米的“Foodie Social 食集”作为内容引擎,以市集的方式承载多元品牌,既是公共社交场,也是消费场景的交汇点。在这一核心之外,更小体量的小店与服务节点遍布其中,形成了分布式的生活网络。消费者不再是为了追逐某个流量明星品牌而来,而是因为这里的“熟悉的陌生人氛围”:每天早晨你知道哪家店会准时开门,午间能遇见固定的邻里,晚间还能有不同的聚会与体验。这种氛围建立了真实的社区关系,而不是单点的打卡流量。
以“去中心化”的商业生态,鸿寿坊打破了传统购物中心以品牌层级和流量分配为核心的运营逻辑,转而强调多元共生、内容共创与社区共治。它证明了商业空间可以不仅是消费场所,更可以是生活方式的孵化器与社区关系的连接器。
从空间消费到时间消费——让生活节律重塑日常体验
在短视频与即时配送主导的“倍速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3秒被吸引、5秒下单、30分钟送达”。这让许多商业空间逐渐沦为“交易容器”,停留时间被压缩到最低。鸿寿坊实践了一种新逻辑:拒绝“即时满足”,转向“时间消费”。它通过深度的空间组织与持续的内容运营,让人们自愿为街区慢下来,重新感知时间的质地与厚度,而非依靠短暂的声量爆点。
在空间设计上,项目并未急于填满每一寸可利用面积,而是保留了庭院、广场、弄堂等“留白”,让场所具备“可编程性”。这种留白为社交与文化事件提供了自由发生的舞台,鼓励人们停驻、等待,甚至偶遇意料之外的情境。与此同时,项目还注重对历史肌理的延续与当代化表达,让石库门风貌、里弄巷道与公共艺术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活力,使空间不仅能被“看见”,更能被“记住”。
鸿寿坊通过持续策划融合艺术、运动与在地生活的沉浸式活动,将社区街巷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共鸣的活力空间,图为鸿寿坊举办的体育活动 ©网络
时间层面的“锚点”来自可预测、可重复的内容设计。不是一次性的“造节”,而是把活动做成时间表:例如“万物皆可市集”以不同主题贯穿9—11月,“四季邻里生活节”“日常社群课堂”等常态化活动持续发生;夏季还联动“上海之夏”,以夜巷市集丰富黄昏—夜间的在地生活。这些安排的重点不是“爆点”,而是让居民与目标客群在固定节律中形成“到访习惯”。业态层面的“慢变量”同样服务于时间消费,典型如“Foodie Social食集”,其以社区化食集与早市功能承接日常三餐与社交,形成高频、低决策成本的回访理由——把“每天都需要来一趟”的刚性需求,转化为“每天都愿意多停一会”的情感需求。
当线下商业把“时间”作为产品来设计——用留白承接停留,用编程固化节律,用高频业态承接日常,用公共性连接社群——空间就会从“被消费的对象”转化为“生活发生的场域”。“即时满足”带来的是一次交易;而“生活节律”带来的是下一次、下下次,乃至成为某个时间点“自然要来”的习惯性到访。对于存量更新与社区型商业而言,这就是最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结语
鸿寿坊的“日常重构”,是一种对现代商业逻辑的反思与超越。它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从日常的缝隙中,重新唤醒了空间的意义。一个原本沉睡的资产,因而获得了新的生命。这一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转向:在存量时代,商业的竞争不再以“规模的累积”或“品类的繁复”为胜,而在于能否触及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与价值共鸣。当商业融入生活的肌理,当空间成为叙事的场域,当公共性被重新确认为意义的核心,城市的商业活力才可能获得持续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