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街道的本质:美学与哲学的叠加

街道的本质:美学与哲学的叠加

2018-01-09

日本大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用哲学的方式阐述了建筑的观点。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新颖的方式,但其实是一个普遍真理。浮于表面的人们通常只关心事实是这样,而想要成为大师,却需要对本质进行剖析。

街道的多种含义

街道是什么?看似我们每天都在行走的街道,我们却无法知道街道本身是什么。街道可以是社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作为交通存在,虽然一开始街道是作为交通出现的;街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融入了社区居民的记忆和挚爱;街道也是旅客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作为游客,我们脑中不难闪现出乌节路、表参道、南京路等多条著名街道,街道是城市精神的象征。普遍认知中,街道依附于建筑,而事实上,街道是伴随着建筑同时存在的,不可与周围的环境分离,也就凸显了街道本身对于体现环境特点和功能的重要性。

看似平淡的街道,却包含了多种的含义,而这些含义时常会被忽略。我们平时很多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也蕴含了很多的含义。同理于商场,我们通常会认为就是消费的场所。然而商场也可以成为旅客评价城市的标志,成为城市的名片,成为居民的记忆,等等。因此我们在思考商业项目的时候,单纯从商业角度思考已经显得非常单薄,也许换个角度,就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空间尺寸

通过研究不同的街道,芦原义信发现了不同街道的尺寸。如最适宜的街道尺寸宽高(D/H)比为1:1,当D=H时,会获得比较舒适的感觉,既不会压抑,也不会空旷。日本居住区的很多街道很小,但由于周边住宅大多为2层左右的一户建,也不会显得压抑。而意大利的不少建筑所围合的街道,都有D=2H左右的距离,会显得街道更宽阔,气势更强。仔细观察发现,现在国内的城市在街道尺寸上有着不均衡模式,由于住宅限高的问题,很多100米的高层住宅之间,夹杂着20米左右的区间道路,使街道的舒适感大幅降低。

芦原义信提出了两次“轮廓线”的概念。即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而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例如中国很多古镇的街道,都是以第一次轮廓线为表现,我们能看到建筑的外墙构成的街道连续面。而如果去到日本的街道,会看到很多建筑的外面会以围墙呈现,形成了第二次轮廓线。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最终我们看到的,是最外层的轮廓线所组成的街道。比如我们看,鳞次栉比的商家灯箱和招牌,成为了亚洲城市街道独有的地域性标志,这种“第二次轮廓线”,看似有一些打乱街道建筑本身的廓线明确性,却也是一种连接建筑内外的沟通方式。

各色街道的成因

世界各地的街道都不一样,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发现日本要想建成像欧洲或者美洲那样的新型规划城市是相当困难的。由于日本的气候、地质结构以及居民生活习性,尽量创造出愉快的居住环境和美丽的街道乃是当务之急。因此,尽可能理解现状的都市文脉,保留优良的部分,改善恶劣的部分,尽可能创造出给人美观和愉快的街道印象。

更值得学习的是他的思考模式:研究所有的街道,是为了解决日本城市规划的问题,日本街道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了大量范本,并且不是简单的研究范本的表象,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剖析后再将其运用到日本的规划中来。中国见过很多模仿国外规划的案例,但大多数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缺乏了本地化的思考。

芦原义信所提倡的街道美学,“从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肯定了人的存在。当我们认清自己的自然风土,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时,至少应看清方向。”街道是城市故事的发生地,用街道作为承载还给人们最本真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义的街道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