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转化,TOD商业频频失败时,北京这一项目凭什么火爆出圈?
在当代城市演进的宏大图景中,“TOD”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规划术语,升华为一种被广泛推崇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承载着人们对高效出行、绿色生活与城市活力的多重期待。尤其在商业地产领域,TOD项目往往被视为“自带流量”的价值高地——地铁上盖、无缝衔接、人潮涌动,仿佛天生便蕴藏着成功的密码。
然而,现实却频频打破这一神话。从北京到上海,从深圳到成都,越来越多的TOD项目在开业初期迎来短暂喧嚣后,很快陷入“人来人往、钱不进来”的尴尬境地。人们匆匆穿行于通道之间,却不愿驻足停留;曝光度惊人,但坪效低迷;客流可观,消费转化率却始终徘徊在低位。一些TOD甚至沦为“通勤中转站”,其商业功能被严重边缘化,成为交通系统的附属品,而非城市生活的中心。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将TOD误读为一种“流量保障机制”,而忽视了它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与空间关系重构”的社会实验。真正决定TOD成败的根本,不是地铁带来的瞬时人流,而是能否让这些流动的人,愿意停下脚步,切换身份,参与一场属于日常的生活叙事。
通州万象汇的实践,正是对这一命题的一次系统性回应。它没有依赖“地铁红利”的惯性思维,而是着力构建了一套“多模态生活场景系统”,完成了从单一的“交通节点”向复合的“生活目的地”的价值跃迁。
首开通州万象汇鸟瞰效果图 ©网络
在项目的策略制定阶段,RET睿意德旗下中商数据通过深入的消费研究,为华润万象生活团队应对多维挑战、精确定位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以下将以万象汇为例,深入剖析TOD模式在实践中的挑战、路径与重构,力图给出一个“真实而不同“的答案。
“自带流量”的幻觉:为什么人流很大,消费转化却很少?
高能见度与低消费密度的矛盾
TOD项目往往被赋予很高的城市象征意义。它们常坐落于城市副中心、新区拓展带或交通枢纽节点,是政府重点打造的城市形象工程。这种“高起点”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与政策资源倾斜,但也埋下了隐患:这些区域往往尚未完成人口集聚,居住密度不足,本地消费基数薄弱。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为例,尽管区域定位明确、规划宏大,但截至2025年,其常住人口密度仍远低于中心城区。这意味着,万象汇项目即便与地铁6号线及规划中的M102线实现无缝衔接,并紧邻东侧大型公交枢纽,能够汇聚大量通勤人流,真正转化为稳定消费基础的“在地居民”数量依然有限。这也是TOD项目的一种悖论:它拥有极高的“可见性”——人人都知道这里有商业体,但缺乏足够的“可及性”——周边居民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频繁消费?
这种“高能见度、低转化率”的结构性矛盾,使得许多TOD项目在开业初期依赖媒体宣传与短期促销制造“热闹假象”,一旦热度退去,便迅速回归冷清。它们更像是城市规划图上的一个“亮点符号”,而非真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与社交节点。
通勤逻辑与消费逻辑的断裂
TOD的核心客群是通勤者。他们每天两次穿越项目空间,形成庞大的“必经人流”。然而,通勤者的动线具有高度的功能性与时间压缩性:早高峰赶地铁,午间快速解决午餐,晚高峰急于回家。他们的行为模式是“通过”而非“停留”,是“解决”而非“体验”。
在这种逻辑下,即便每日有数十万人次穿行,其消费意愿与停留时长也极为有限。快餐、便利店、咖啡店等即时性消费尚可支撑,但大型商业综合体所依赖的零售、娱乐、亲子、社交等中长时消费场景则难以激活。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通勤者与消费者的身份往往是割裂的。一个人在早上七点作为“赶路者”穿过商场,很难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切换为“休闲者”或“家庭成员”。TOD若不能提供身份转换的“阈限空间”,就无法完成从“交通功能”到“生活功能”的跃迁。
存量竞争下的边缘化危机
TOD项目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往往嵌入一个已有的城市商业生态中,面临来自成熟商圈的激烈竞争。以通州万象汇为例,其周边不仅有运营多年的通州万达广场,还有新兴的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商圈等新兴商业集群。这些竞争对手已建立起稳定的客群基础、品牌认知与消费习惯。
新区招商常面临品牌匮乏的困局,很容易陷入“填满即是成功”的短视陷阱,结果是品牌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独特吸引力。若万象汇按此操作,最终只能承接“万达逛完买不到”或“写字楼午休随便吃”的边缘性消费。这不仅削弱了项目的盈利能力,更使其丧失了作为城市新地标的引领性,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
从“流量通道”到“生活磁场”:通州万象汇的三重破局策略
面对上述挑战,虽然破局不易,但若“复制粘贴”传统商业模板也会注定失败。最终,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与创新理念的激烈碰撞,万象汇打造了一套决胜关键的“多模态场景系统”。其核心理念是:TOD不应是“空间+功能”的机械叠加,而应是“人+时间+行为+情绪”的有机编织。通过三大场景模块的协同布局,有效覆盖多元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有力回应了一个根本问题:在不同的时段、身份与生活情境中,人们为何愿意来到这里?又为何愿意停留、产生互动并形成归属?
打造远场引力:从“区域过客”到“消费主场”
针对本地人口密度不足的短板,通州万象汇采取了“向外辐射”的战略。项目依托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的跨城通达能力,将服务半径延伸至通州区全域及河北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使项目可辐射的潜在消费群超过300万。
为激发跨区域消费意愿,项目在招商策略上突出“首店经济”与“高密度业态组合”。在汇聚的260家品牌中,成功引入105家通州首店,涵盖零售、餐饮、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形成“一站式消费闭环”。这意味着,通州及北三县居民无需再长途跋涉至国贸、朝阳大悦城等地,即可享受一线城市水准的消费体验。
通州万象汇秉持“河为线,城为珠”的设计灵感,将运河元素融入建筑主体,明珠化为建筑中心,旨在复现湍流不息的运河水系,打造通州商业美学封面 ©网络
这实际上是在重构“区域消费权力结构”。过去,通州居民在消费选择上长期处于“次级地位”,被迫向中心城区“朝贡式消费”。而万象汇通过品牌平权,使副中心居民获得与中心城区对等的消费尊严,进而建立起更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提升近场黏性:把“必经之路”变为“生活驿站”
对于每日穿行的通勤者,万象汇没有强求其转化为深度消费者,而是尊重其“时间碎片化”与“行为功能化”的现实,通过空间设计与业态布局,实现“微停留”与“顺便消费”。
项目在B1-B2层打造了“下沉式生活走廊”,将地铁出入口与商业动线无缝衔接。这里布局了生活杂品、快餐简餐、咖啡茶饮、便利店等即时性业态,并通过开放中庭、自然采光、艺术装置等设计手法,提升空间舒适度。通勤者不再只是“穿过”,而是可以“短暂停留”——买一杯咖啡、取一份外卖、等一个朋友,甚至只是坐下休息几分钟。
通州万象汇“北京超高清视听·行!视听奇境”活动通过CAVE全景空间、裸眼3D、高精度数字重建及AIGC交互技术,将藻井、青铜神兽等文物立体“复活”,让观众沉浸式穿梭于古代建筑与历史场景之中,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网络
更进一步,项目在午间时段针对周边写字楼人群推出“轻社交”场景:小型快闪店、午间音乐会、健康轻食市集等。这些活动不占用整块时间,却能有效填补“工作-生活”之间的灰色地带,满足都市白领对“微逃离”与“轻社交”的心理需求。
这一设计体现了对“通勤者”身份的重新定义:他们不仅是“过客”,也是“潜在居民”。通过降低参与门槛,万象汇将通勤动线转化为“生活接口”,逐步培育其从“路过”到“光顾”再到“常来”的行为惯性。
促进重复到场:构建“可循环的生活剧场”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解决的是“来”与“留”的问题,那么第三个场景则致力于解决“再来”的问题。商业运营者都知道,真正的商业活力来自于“反复到达”——人们不是为了一次性消费而来,而是因为这里提供了持续的新鲜感与情感连接。为此,项目以三大主题空间为核心,形成全天候、全龄段的“生活剧场”:
溪谷聚场(下沉广场):打破传统商业地下层“阴暗冷清”的刻板印象,通过阶梯看台、开放舞台、绿植景观与自然采光,将其变为副中心的“公共客厅”,用于举行亲子互动、艺术展览、社区市集等,塑造为“最容易偶遇事件”的城市地标。
溪谷聚场以“万花汇流 溪谷欢聚”为主题,通过鲜艳的色彩与绽放的花朵元素,与水波纹样和运河元素的融合,寓意表现运河之上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 ©网络
沐光港湾(4-5层悬挑空间):利用中高层的景观优势,打造观景休憩与主题活动节点。这里既是游逛途中的“喘息点”,也是阶段性策展的“微型美术馆”。
“沐光港湾”是一个位于4至5层悬挑空间、拥有270°观景视野和11米高玻璃幕墙的文化体验空间,融合书店与自然采光,营造出明亮通透的阅读与休憩氛围 ©网络
星空码头(屋顶花园):以“运河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景观、休闲、轻餐饮于一体的屋顶空间。这里不仅是白天的观景台,更是夜晚的“微度假目的地”。
6-7层的屋顶花园,不仅是承载运河文化“舳舻千里”的亲子乐园,更在开业期间,化为日光与旋律随风流淌的惬意空间 ©网络
这三大空间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以销售为核心目标,而以“公共性”与“情绪价值”为优先。它们提供的是“可重复的生活剧本”——孩子可以在这里玩耍,情侣可以在这里看风景,朋友可以在这里餐叙聊天。
从数据到生活:用“行为地图”洞察TOD的真实生命力
在传统商业运营中,决策往往依赖管理者的经验判断与行业惯例。但在TOD这样高度复杂、客群多元的场景中,经验会显得尤其乏力。中商数据凭借独立研发的“四维交叉矩阵”(时段×客群×行为×空间)系统,助力客户更进一步实现了对商业运营的科学化、动态化管理。
这一系统通过传感器、会员数据、POS系统、活动反馈等多源数据,实时捕捉不同时间段(如早高峰、午间、晚间、周末)、不同客群(通勤者、家庭、游客、白领)、不同行为(路过、停留、消费、参与活动)在不同空间(走廊、下沉广场、屋顶花园)的分布与转化路径。
借助此系统,可以有效推动商业评价标准实现从单一的ROI转向ROE——TOD的成功,不仅要看销售额、坪效等硬指标,更要看空间是否激发了人们的愉悦感、归属感与社交连接。当一个商场能让人“愿意反复回来”,它才真正完成了从“商业设施”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蜕变。
结语
真正的TOD,不应是地铁口的一段延伸通道,而应是城市生活的“情绪容器”与“关系枢纽”。它要回答的不是“怎么引流”,而是“人们为何而来”;不是“如何提高转化率”,而是“如何创造归属感”。
当空间不再只是功能的载体,而是承载记忆、情感与日常的剧场;当行为不再只是消费的瞬间,而是形成节律的生活仪式;当公共性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核心吸引力——TOD才真正完成了从“过道”到“舞台”的进化。未来的TOD,不应是“站点旁的商业”,而要成为“让城市停留的理由”,它不靠流量生存,而靠生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