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商业体量越大越危险?大Mall如何创新重构化弊为利?

商业体量越大越危险?大Mall如何创新重构化弊为利?

2025-10-28

2020年之前的中国商业地产市场,规模是毋庸置疑的竞争内核。大体量空间通过汇聚多元业态与品牌矩阵,以“一站式”的消费解决方案满足全场景需求,从而有效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与消费粘性。这种“规模即优势”的发展范式,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大力出奇迹”的商业逻辑——通过空间容量与资源密度的叠加,实现流量聚合、品牌集聚与消费转化的正向循环,在市场中形成重要的护城河。


近年来,这种建立在规模扩张与物理聚合之上的商业范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多大型购物中心都面临招商困难、人气惨淡的窘境。商业早不再是靠“大力”就能“出奇迹”的时代。大体量不再天然等于竞争力,反而在新的消费语境下,暴露出其结构性的劣势与运营上的沉重包袱。但令人不安的是,仍有部分早期成功的开发商,固守“以大为优”的路径依赖,继续以规模为导向进行投资,无形中为自身埋下深重风险。


图片

“大力出奇迹”的时代为何终结?


“大力出奇迹”的商业逻辑,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消费阶段。它成立的前提是:城市扩张带来人口集聚、线下购物仍是主流、消费者对“一站式”服务有强烈需求、商业供给相对稀缺。但今天,支撑这一逻辑的五个基础正在瓦解。


购物功能被线上极大吸附,大体量的“货品优势”已不复存在


电商与直播的普及,已将标准化商品的交易场景转移到线上。大部分消费者不再需要为了买一件衣服、一双鞋而专门前往购物中心。购物正在从“目的地行为”退化为“顺带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大体量商业所依赖的“丰富货品”优势,正在被严重削弱。过去,一个拥有300个品牌的购物中心,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而今天,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里有没有我想要的体验?有没有值得我专程来一趟的理由?”


当“货品”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大体量商业的“内容密度”反而可能成为负担——吸引力不足、空置率上升、运营成本高企。


消费者越来越细分,大体量商业难以塑造个性与归属感


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95后与00后,早已不是“大众市场”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圈层化的、兴趣驱动的、追求认同感的“新个体”。他们不会因为一个商场“很大”就去打卡,而是因为那里有“属于我的文化”“我的生活方式”“我的情绪共鸣”。而大体量商业,恰恰在“个性营造”上存在天然短板。为了覆盖更广的客群,它必须在品牌组合上追求“普适性”,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深”,最终呈现出一种“标准化、无性格”的空间气质。


正如我们在消费研究时遇到的一位年轻消费者的感触:走进很多大商场,感觉品牌都差不多,空间也很像,我都有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北京、成都,还是上海。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时代,大体量商业的“无差别感”,已经成为其最突出的弱项。


社区商业与区域商业密集分布,削弱了远距离消费的必要性


过去,人们愿意为一个“大商场”驱车一小时,是因为周边缺乏替代选择。而今天,随着城市更新与社区商业的蓬勃发展,“就近消费”已成为主流生活方式。无论是社区型Mall、街区商业,还是邻里中心、菜场改造项目,都在以更短的距离、更精准的业态、更亲民的氛围,满足居民的日常所需。


图片

曼谷Charn at the Avenue以打造“家门口的温暖社区商业”为目标,通过引入Major Cineplex影院、EVEANDBOY美妆、SUSHIRO寿司等高端品牌实现消费本地化,同时配套Lemon Farm有机食品店、共享办公、课后辅导、健身房及宠物友好店等全维度生活服务,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微型生活中心,让居民无需远行即可满足从娱乐购物到教育健康的多元需求 ©网络


在这种“毛细血管式”的商业网络下,大体量购物中心的“辐射力”被严重稀释。消费者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去完成一次消费,反而更倾向于“短频快”的就近满足。大体量商业的“规模优势”,在“便利性”面前,正在失去说服力。


“盒子形态”缺乏深度体验构建能力,难以承载新消费场景


绝大多数大体量商业,受限于用地容积率与开发效率,最终都演变为“封闭式盒子”。它缺乏与城市肌理的连接,缺乏自然光与通风,缺乏步行节奏的变化,更缺乏与城市生活互动的可能性。而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追求的是“沉浸式”“场景化”“可互动”的消费体验。他们希望在商业空间中“逛”而不只是“买”,他们期待空间能提供情绪价值、社交价值、文化价值。


但“盒子”在体验营造上天然存在局限。大部分的盒子商场就像一个封闭的机器,把人从入口“吞”进去,再从出口“吐”出来。在这样的空间里,消费者很容易产生疲惫感、任务感,甚至“被消费”的压迫感。


大体量商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被放大


在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便利的今天,大体量商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被显著放大。一个20万平米的商场,意味着消费者需要花更长时间寻找停车位、穿越中庭、找到目标店铺。“逛累”成为普遍体验,而“逛爽”却越来越稀缺。相比之下,一个2万平米的街区商业,或是一个嵌入社区的“小而美”项目,反而能提供更轻松、更自然的消费动线。人们可以随意进出,随时停留,甚至只是“路过”也能产生消费。


当前消费行为正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一端追求极致便利,另一端注重深度体验。而过去那种仅依赖规模与功能堆砌的传统购物中心,恰恰落在了这两极之间的模糊地带,就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


图片

新商业的底层,正在从交易系统转向关系系统


基于RET睿意德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未来线下商业的独特价值,必须从“卖商品”,转向“经营人与人、人与品牌、人与城市的关系”。围绕这一理念,我们提炼出三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空间即服务

把空间当作持续服务的载体,而非一次性租赁的容器。所有空间单元都应对应明确的人群动机与可重复的使用场景,而不是“足够漂亮就行”。


公共性即入口

在“购物弱化、休闲增强”的背景下,公共空间是最强的消费入口。不是做更大的空白,而是做可以被使用的公共性,实现可坐、可玩、可交流、可小聚、可表演、可运动、可宠物友好。


社群即流量

从“借平台流量”转向“自建社群流量”。建立与生活方式相关的长期社群,如亲子、手作、露营、骑行、宠物、夜跑、城市阅读等,让内容供给与消费场景互相验证、滚动复利。


图片

FlyOver America是美国购物中心内中西部首家沉浸式飞行体验乐园,采用先进的飞行模拟技术,游客坐在可移动的悬空座椅上,面向巨大球形屏幕,配合风、雾、气味等特效,模拟飞跃美国多个标志性景观,包括大峡谷、黄石公园、自由女神像等,实现多感官的空中游览体验 ©网络


这里需关注一点:公共性不是慈善,而是商业的低摩擦入口与高黏性引擎。它直接提升“停留时长—二次消费—客单复合”的效率,是极具ROI的结构性投资。


图片

破解“体量困境”,重构空间与运营系统的三种方法


结合RET睿意德的项目实践与体会,总结出三个“空间—业态—运营”联动的方法,可帮助大体量项目有效规避风险、构建增长逻辑。


“空间解构”策略——从单一大盒子到多形态空间


一个大型商业用地,不能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单一的、封闭的大盒子项目,而应理解为“多个微型项目的聚合体”,或一个“微型商业生态圈”。这意味着,它可以是街区、盒子、室内、室外的结合体,共同成为一个开放、多元且充满活力的空间网络:


街区×盒子×室内×室外的交互使用;


结合不同业态和运营目标,进行不同空间的匹配规划;


多入口—多核心—多路径—多停留的复合动线;


“短停区—中停区—长停区”组合以适配不同逗留时长。


这种混合形态,不仅能创造丰富的空间节奏,还能为不同客群提供多样化的动线选择。


“行为组团运营”——以人群动机组织业态,而非以业态做区分


传统购物中心的业态布局多采用横向思维——将同类业态放置在相邻楼层或区域,如餐饮层、服装层等。然而,这种模式在大体量商业项目中往往引发业态同质化、动线单一化等问题,容易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与体验衰减,尤其随着项目规模扩大,弊端愈发显著。因此,体量越大的商业空间,越应转向以“组团式分布”为核心的布局策略。不再以商品类别为唯一划分标准,而是围绕特定目标客群的生活方式与消费动线,对相关品牌与功能进行垂直整合与场景重构。


具体而言,就是将项目视为多个小型社区的集合,每个社区都有完整的业态配置,服务于特定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一个面向年轻家庭的社区中,可以同时包含亲子零售、儿童娱乐、家庭餐饮和相关服务业态。这不仅在资源共享与运营协同上创造了规模效益,其精髓更在于赋予了每个组团高度的自主性与适应性,从而有效化解规模效应与市场敏捷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实现动态而精准的商业供给。此策略的具体把握要点如下:


动机分层:日常补给/社交小聚/亲子成长/轻运动健康/城市夜生活/手作与兴趣;


组团布置:同一动机的“核心+配套+延展”纵向成组,减少跨层跨区切换成本;


路径设计:每个组团都要有“明确的起点与出口”与“自然发生的二次消费锚点”;


时段经营:把组团与时段绑定(工作日午晚间、双休日白天/夜间、节假日通勤替代),做运营节奏表。


运营策略——把“公共性营造”变成“可带来现金流的引擎”


当一座购物中心体量不断扩张,人们在其中穿行往往会感到疲惫,但同样是步行数公里,人们漫步公园却常常乐在其中,甚至意犹未尽,觉得“还没逛够”。这种体验差异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不同,更是行为目的与空间本质的深层分野。


传统商场以“消费”为核心逻辑,空间组织围绕商品陈列与品牌落位展开,人被预设为“购买者”,行为带有强烈的任务导向。而公园或城市街区则承载着更丰富的公共属性:它们是休憩之所、社交场域、观察生活的窗口。这里有自然的光影、四季的变化、人群的百态、偶发的事件,空间本身即是内容,行走本身就是体验。


如今,消费者走进商场的动机已发生根本转变——购物不再是唯一甚至主要目的,更多人是为了放松、社交、打卡、遛娃、感受氛围,或仅仅是“出来走走”。这意味着现代商业空间必须从“交易容器”转向“生活容器”,其核心竞争力不再仅取决于品牌组合,而在于能否提供令人愿意停留、愿意参与、愿意反复造访的公共体验。


图片

迈阿密设计区以ICA Miami和de la Cruz收藏馆等当代艺术机构为锚点,引入大量国际公共艺术作品与建筑实验,丹尼尔·阿沙姆、马克·纽森、扎哈·哈迪德等建筑师与艺术家的介入,使街区形成开放式步行系统与沉浸式艺术体验环境 ©网络


在此背景下,公共空间的营造已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变量。它不应只是连接店铺的过渡地带,或填充建筑面积的“空白填空”,更不能沦为无意义的走廊与中庭。真正有价值的公共空间,必须具备“内容化”与“场景力”——它要能激发好奇心、承载活动、容纳社交、引发互动,成为吸引人流、凝聚情感、塑造记忆的核心载体。其也必须从“背景”变为“主角”:


可以是一处可坐、可观、可玩的城市客厅;


一个随季节与节日动态更新的主题广场;


一条融合绿植、艺术装置与轻餐饮的慢行街巷;


或是一个支持市集、演出、展览等多元活动的弹性场地。


唯有如此,购物中心才能摆脱“大而累”的困局,让人能更长时间的游逛停留。未来的商业体,本质上应是一座“有商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不是附加项,而是底层逻辑;不是装饰,而是灵魂所在。


结语

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满足人的需求。但满足需求的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代商业的使命,在于经营人的时间,空间只是被经营的外壳。今天的胜负,不在谁盖得更大、品牌更多,而在谁能以更低摩擦的路径、更高密度的体验、更强黏性的公共性,把“一次到访”组织为“可复用的关系”。


美国知名思想者刘易斯·芒福德曾有过一个非常深刻的提醒:“进步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停滞,而是朝着错误方向的高速前进。”消费逻辑深刻重构的新环境下,商业唯有跳出“空间主导”的旧逻辑,回归“人本时间”与“公共生活”的原点,才能真正拥有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不仅存活于地图之上,更扎根于人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