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对比世界级标杆商业,中国新一代商业的关键差距是什么?

对比世界级标杆商业,中国新一代商业的关键差距是什么?

2025-11-18

在研究了解国外标杆商业案例时,你有没有关注到,那些极具影响力的项目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用一句高度凝练的“存在宣言”定义自身——曼谷ICONSIAM以“汇聚泰国之美、连接世界”(Icon of Eternal Prosperity)为使命,将国家文化转化为世界级体验;东京麻布台之丘高举“绿色与健康”(Green&Wellness),重构都市人与自然的关系;歌舞伎町塔喊出“好きを極める場”(极致热爱之所),让兴趣成为社交与消费的原动力;巴黎老佛爷百货则以“Go for Good”推动责任时尚,将伦理价值注入奢侈品叙事。


这些看似“务虚”的口号,实则是战略级的价值锚点——它们回答的是“我是谁”“为谁而来”“创造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些项目不再是单个商业设施,而是城市叙事的一部分。它们通过空间承载国家文化、社会价值与时代议题的表达,形成了“以愿景为核”的城市节点。对比之下,中国的多数商业项目还停留在“项目逻辑”层面——它们能建、能招商、能运营,但尚未成为城市精神与公共生活的代表者。这种策略导向的思维,在功能竞争时代确实高效,却难以支撑商业体从“业务单元”跃升为“城市节点”,并会成为制约中国商业走向世界级的关键瓶颈。


以下,我们结合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对趋势的研究与预见,探讨与此相关的两个核心问题。希望通过对趋势的拆解与逻辑回溯,能以“由今知往”的视角,为项目投资者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判断依据与行动参考。


图片

从“策略定位”到“战略愿景”,是商业进化的分水岭


过去二十年,中国商业的竞争主线始终围绕“功能性效率”展开:拼体量、抢首店、聚品牌、造流量。这种路径有其历史合理性——在一个快速城市化、中产崛起、供给稀缺的市场中,“有没有”远比“为什么”更重要。消费者进入商场,首要目标是“买到所需商品”,空间只是交易容器。


然而,消费从来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文化实践、身份展演与意义建构。当线上零售通过即时配送、算法推荐与价格透明,几乎完全接管了“功能性购物”需求,线下空间若仍停留在“货品陈列+促销活动”的逻辑,便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图片

Hanwha Galleria作为韩国备受期待的全新项目,以独具匠心的方式联结商场空间与地域文化,寄托着首尔重塑汉江两岸活力、开启城市焕新的重要使命 ©网络


那些世界级的标杆商业之所以敢于“玩虚”,是因为它们已进入感性体验与意义共建阶段。这时,商业不再是孤立的“业务单元”,而是嵌入城市肌理的“文化节点”——它提供情绪价值、构建社群归属、承载集体记忆,甚至参与塑造国民认同。例如,ICONSIAM不仅是一个购物中心,更是泰国向世界展示“微笑国度”文化自信的仪式性空间;麻布台之丘则通过垂直森林、冥想花园与健康餐饮,回应日本社会对“身心平衡”的深层焦虑。


商业的功能导向与愿景导向差异比较:


图片


当下的中国商业,正站在“战略愿景”觉醒的起点。文旅化、公共化、艺术化等趋势之所以在市场上迅速涌现,本质上是行业在试图突破原有的功能逻辑,迈入一个以价值观与叙事驱动的全新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典型问题表现是:实践先行、愿景滞后。许多项目把“艺术装置、市集、快闪”当成升级的全部,却停留在元素堆叠、形式拼贴。缺少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意义内核,内容就难以形成持续的体验强化;没有愿景作为灵魂,项目很容易成为一具热闹却空心的外壳——短期吸睛,却难以留下沉淀。


图片

为何中国商业长期“不谈愿景”?——发展阶段的结构性限制


过去二十年,中国商业的演化几乎与城市化路径同步。它从“物理空间”逐渐过渡到“社会空间”,再向“意义空间”迈进。沿着这一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中我们也可以理解到“愿景缺席”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阶段:空间革命——购物中心对百货的替代


购物中心以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多元业态,对传统百货形成降维打击,完成了从纯购物场所向综合性空间的初步转变。


第二阶段:规模制胜——大体量综合体的优势累积


更大体量的购物中心凭借更丰富的功能组合,吸引更广域的客群并延长停留时间,规模本身成为核心竞争优势。


第三阶段:场景觉醒——主题化营造的开端


随着竞争加剧,主题街区、IP场景、生态景观开始融入商业空间,标志着商业体开始超越单纯的功能竞争,步入“公共化”初始阶段。


第四阶段:人格崛起——主理人与社群的差异化价值


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硬场景,“人”的独特性与温度便构成了商业的核心竞争力。主理人品牌与深度社群运营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而小体量的非标商业因其更易实现理念的纯粹与个性,开始崭露头角,赢得市场青睐。


第五阶段:公共担当——从商业空间到城市节点


商业体开始承担城市公共空间职能,成功萃取地方文化、打造公共活动的项目,便能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胜出。于此,贯穿项目全周期的一体化运营能力,已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与终极考验。


在高速增长与资本驱动的语境下,前四阶段的竞争焦点均为“硬实力”——面积、品牌、流量、租金回报率,谈论“愿景”既无紧迫性,也缺乏容错空间。企业更关注“如何做”,而非“为何存在”。


图片

2024年10月开业的曼谷One Bangkok,被赋予“国家级都会引擎”的战略角色,成为泰国在新时代面向世界的全新城市名片 ©网络


但进入第五阶段,游戏规则彻底改变。商业不再仅服务于投资回报,还需回应城市治理、文化传承与代际价值观变迁。此时,战略愿景成为整合空间、品牌、活动、服务与传播的“操作系统”。但因为是处于萌发的早期,许多项目虽已具备“公共空间”形态,却仍以“招商工具”思维运作,未能从城市代言或文化使命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导致资源分散、体验割裂。


图片

为什么今天的商业必须谈愿景?四大结构性变化倒逼转型


当下的商业竞争,已不再是“招商—开业—运营”的线性逻辑,而是一次关于存在意义的再定义。无论是品牌、空间,还是体验,用户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愿景,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方式。它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企业面对结构性转型时的方向坐标:决定你如何组织资源、构建体验、与城市共生。以下,从四个结构性变革出发,分析为什么“谈愿景”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面向未来的生存题。


功能性动机已被线上吸收,线下成为“情感装置”


即时零售、直播电商、本地生活平台已将“购物”这一核心动因几乎全盘线上化。便宜、便捷、比价、秒达——线下再难以此吸引人流。未来的到场理由,只能是情绪价值、体验深度与意义共鸣。而这一切,必须由清晰的愿景来统领:你希望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什么?留下怎样的记忆?


同质化陷入“高原陷阱”  ,缺乏叙事即缺乏存在


当绝大多数商场都拥有相似的品牌组合、千篇一律的美陈设计和不断重复的促销活动时,用户面对的是一个“无差别世界”。没有愿景的商业,只能陷入“更大、更吵、更便宜”的内卷循环。而愿景提供的是差异化底层逻辑——你是自然疗愈之地?文化复兴现场?还是青年创造力孵化器?鲜明的身份表达与表现,成为独特商业体的必须。


城市更新进入深水期,商业被要求具备“公共性担当”


新一代城市更新不再仅关注物理空间改造,更强调生活方式重构与文化认同重建。公园商业、文旅融合、沉浸式街区等形态,本质上是在打造城市的“精神基础设施”。一个没有愿景的商业体,难以融入城市叙事,更无法成为市民情感归属的锚点。愿景实则成为商业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契约。


消费代际转移,新世代拒绝无价值主张的空间 


年轻一代消费者不再为规模买单,而是为价值观驻足。他们关心可持续、文化认同、美学表达与自我实现。一个仅售卖商品的场所,在他们眼中毫无吸引力;而一个有清晰主张、能激发共鸣的“意义场”,则可能成为其生活方式的入口。愿景不是口号,而是建立长期用户信任关系的核心牵引力。


图片

如何构建有效的战略愿景?


愿景绝非挂在墙上的宏大标语,也不是营销部门临时编撰的Slogan。它是组织的北极星和决策的过滤器。从空间规划到品牌招商,从活动策划到服务设计,一切动作都应服务于愿景的兑现。真正的战略愿景具备三个关键属性:


方向性:明确“往哪里走”,避免资源分散与战术迷失;


整合性:统合空间、品牌、活动、服务、传播等所有触点,形成一致体验;


召唤性: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户、品牌与合作伙伴,构建共生生态。


例如,项目共识的愿景是“打造全球青年创造力发生地”,那么:


招商时会优先引入独立设计师、实验剧场、共创工坊;


空间会预留灵活策展区与即兴表演角落;


运营会围绕“创作-展示-交流”构建闭环;


甚至物业规则也会为夜间排练、临时布展留出弹性。


愿景决定了你能吸引谁、拒绝谁、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它既是方向,也是边界,更是一个项目所能触达的天花板高度。


结语

德国知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的存在在于投向未来。”商业亦如此。增长本身有意义,但被意义照亮的增长才更值得追求。伟大的商业空间从来不只是交易场所,而是现代人的仪式空间、身份剧场与意义绿洲。它帮助个体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归属,在碎片化生活中重建连接,在消费主义洪流中锚定价值。


对中国新一代商业而言,若要真正融入世界级的语境,就必须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跃迁——从“策略定位”的谋划,转向“战略愿景”的自觉构建。在一个商品过剩而意义稀缺的时代,能够提供意义的商业,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