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2017-05-10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文 / 高旭梅

小而美好,这是一种哲学境界。日本国由于地少人密,可谓寸土寸金,东京更是对空间的利用达到了极致,也正好为这种空间“小哲学”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商业活动中的超大展示面、方正实用也并不完全是这里的金科玉律,隐秘的、小巧的、因地制宜的美学在这里俯首可拾。

表参道Hills:“超越几何大小的物理界限”

与我们动辄10万㎡、20万㎡的商业场所相比,日本的商业场所面积真的算是微不足道。

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Hills,整体建筑面积3万余平(商业面积2.6万平),建筑表面上看一如既往的低调简约。但是,建筑地块是道路旁边的狭窄细长的区域,并且由于是斜坡的地区,不能建造高层建筑,进深窄处仅有10米,最高高度23.3米(控制在与表参道榉树林道的树木基本一致的高度内),对与商业用地来说,可以说是很难处理的建筑腹地。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表参道Hills

250米的狭长进深,如何解决?没有中庭的商业场所,如何聚集人气体现仪式感?商业价值向地下延伸,地下3层商业面积又如何突出商业价值?

安藤忠雄说“我希望我的建筑超越几何大小上的物理界限”,所以我们看到的表参道Hills中庭不一定在首层核心位置,也不一定是方正或者圆形的,地下的商业价值也得到了重新的定义。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左图为爱马仕举办的艺术展览活动中的坡道中庭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得益于一个“狭长的坡道式挑空中庭”的构想,它在各个商业层营造出六个商业界面并有机连接,这个坡道式的中庭除了品牌展览展示、活动的实用功能之外,其所呈现的仪式感也是可圈可点,这样简约的中庭设计真是兼具美观、实用、聚集以及仪式感的功效,一路走过去,模糊了地上和地下的界限,动线也被巧妙的串联在一起,一点也不混乱,而且也感觉不到动线过长而带来的疲惫,正如安藤忠雄所说的 “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 “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这个“狭长的坡道式挑空中庭”的构思,脑洞瞬间被打开。

东急PLAZA:“使建筑浮在上层的形式”

表参道的东急PLAZA是另外一个小建筑大智慧的体现者,建筑由日本年轻的建筑家中村拓志设计,整体规划为地下2楼,地上7楼,总面积仅为1万余平方米,但这么小体量的项目并无半点敷衍之意,整体都突出“唯我独有”的概念,将树木与建筑的关系作为主题之一,创造独一无二的城市体验。

“如果只是专注于搜索商品,那是比不上网购”,中村的这一观点也与委托方一致,看来网购同样是日本实体商业发展需要考虑的前提之一;而如何吸引顾客前往上层是纵向商业设施永远的主题;项目的昭示性却是吸引顾客进入的首要条件;这三大永恒的主题在这一个“漂浮建筑”概念里同时得到了解决。

我们从路上经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建筑的外周,在天窗周围都种植了很高的树木,以取得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照下的效果。项目规划的7层屋顶休憩花园,舒适写意,利用树木种植盆形成的高低差,设置了研钵状的平台和吧台,并且连休憩设施和每一把椅子都充满了诗意与趣味;这个屋顶花园被定义为从早8点半到晚11点的开馆时间内任何人皆可出入的“表原之森”,吸引顾客向上走的同时,也诠释了项目的开放之意。

最引入注目的是炫目的商业入口,犹如一个巨大万花筒组成的时光隧道,自带强大的昭示性和仪式感,向内延伸的设计凭添了几分吸入感,无形中召唤着消费者进入去感受内部的别有洞天。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东急PLAZA

露台营造的自然光、绿植创造的都市森林、万花筒使馆隧道般的昭示入口,如此这般,又怎会让人觉得这只是个万平方米的商业场所。

“如果将树木作为主角,建筑物会有不便之处。然而如果能积极地欣然接受这些不便,便会对其产生眷恋,此处独有的价值便由此产生”,中村拓志这样说。 “在不便中体味便的意味”,饱含着诚意,这应该是表参道的东急PLAZA的商业哲学吧。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屋顶休憩花园

街头微建筑:“存在感十足”

商业场所需要足够的内涵方能吸引消费者的深入,然而东京街头的微型小建筑却也让人肃然起敬。

土地私有化的原因使得日本的独立小建筑随处可见,这并不稀奇,但是这些小建筑物以其设计感十足的独立姿态出现,散发着不同的个性与内涵,让整个街道和城市丰富多彩,让城市像一个天然的建筑博物馆。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东京街头“微建筑”

这些随处可见的、与高楼大厦形成明显对比的“微建筑”并没有自矮三分,而是无处不在向城市和“观众们”展示着:“我”虽小,但“我”存在感十足。

五反田ROUTE inn:“突破地上地下界限”

这是一个为了提高使用率而规划了地下四层房间的五反田酒店,乍听悚然,初见却留下一声赞叹,“阳伞、庭院、明窗、绿植”,室内室外化的手法处理的不着痕迹,地上和地下并无明显的界限,突破了地下房间就应该是阴暗潮湿无光的一般认知。

在1楼大堂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并没有地下房间想象起来那么阴冷无光,反而倒显示出几分温馨,习惯上觉得地下阴暗潮湿的感觉瞬间被淡化了。这些做法,其实并不需要浪费很多的物力,然而为匆匆过客提供的心意确是值得点赞。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五反田ROUTE inn

从照片看,能感受到地下四层酒店的黯淡无光吗?

街头小铺:极小主义下的极少主义

即使是街头偶遇的地下小酒场,也是让人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向往。

如此小的地下门面,楼道只能容纳一人通过,两人通过就需要错身,店招没有文字的渲染,也没有华丽的招牌,简约却并无一丝的寒酸敷衍之意,虽没有走进,但让人有一种想进去一探究竟并坐下来小饮几杯的冲动,充满了期待和神秘感,幻想着拾阶而下,迎面而来的应该是灯光喜喜,音乐缓缓,或三五好友推杯换盏,分享快乐,或一人独啜,缓解忧伤,卸下世间的一切铠甲,在这一方天地里应该就是那个一杯解千愁的理想之地了吧……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东京街头地下小酒场

而几近被游客神话的“一兰拉面”,店面小(表参道店个人目测50㎡有余)、座位小(两人位个人目测1㎡有余),还有被消费者戏称哭着吃完的“一人位”,面积就更不值一提了。

除了食物标准化之外,经营模式实在值得赞赏,入口处自动贩卖机节省了人力资源,内部作业流程井然有序,入口处为排队等位和拉面及周边产品实物的贩卖处,两侧为食客位置,餐位内有小窗营造私密性,从排队点餐,到安静食完一餐,无丝竹之乱耳,两侧餐位中间为服务操作间,服务员通过私密小窗为食客传菜,节省大量人力资源,注重实用、注重效率,这应该是“一兰拉面”的经营哲学吧。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一兰拉面

因为小,产生了很多智慧;因为小,也产生了很多美学。再小也要有仪式感,再小也不会匆匆敷衍,东京小物里蕴含的大智慧值得我们一品。

图片来源:考察拍摄/网上资料

RET环球考察|东京系列二:东京小物誌

更多精彩相关阅读

RET环球考察 | 颠覆传统想象 迪拜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