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冷地段的旧厂区,如何蜕变为上海年度商业现象级样本?
在上海这座不断自我刷新的超级城市中,工业遗产转型始终是一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博弈。上海EKA·天物坐落于浦东金桥路535号,前身为上海航海仪器总厂,项目占地约100亩,拥有30多栋历史建筑。作为上海工业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1869年的海关浦东工厂,延续至20世纪的工业时代,承载着深厚的工业记忆。然而,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这片区域面临“工业锈带”转型的迫切需求。
EKA·天物整体鸟瞰 ©网络
相较于那些处于热门地段的城市更新项目相比,EKA·天物的起步显得更为不易,似乎先天就带有“冷启动”的弱项因素:
1.非核心区位,流量难触达
EKA·天物所在的浦东金桥板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核心地带,既没有成熟的消费氛围,也没有天然的客流导入。这里的城市认知度不高,区域属性模糊,消费者对“来这里消费”缺乏天然认同。项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吸引人,而是如何让人愿意“跨过心理和地理的距离”,主动走过来。
2.周边商业大量供应,业态高度饱和
项目周边已经聚集了金桥国际商业广场、LaLaport等多个大型成熟商业体,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业态和品牌。在这样的红海包围下,如果EKA·天物还是走传统零售、餐饮的老路,几乎没有胜算。它必须跳出“卖货”的思维,转向“场景+内容+体验”的新逻辑,用差异化打法,在主流之外,创造新的消费理由。
3.怀旧红利退潮,文青改造难出圈
在今天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工业风”“文青范”“生活方式”几乎成了标配,怀旧元素被大量使用,用户已经审美疲劳。如果EKA·天物只是停留在“工业风+小众品牌”的层面,做一场视觉上的文艺复兴,那不过是自娱自乐式的展览,缺乏真正的消费吸引力。真正难的,不是改个建筑,而是改变认知。
面对现实的挑战与压力,EKA·天物既未采取推倒重建的方式,也未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继而通过针对性的功能、创造性的设计以及以人为中心的运营策略,成功完成了从工业遗产向艺术潮流新地标的华丽蜕变。
自2024年6月1日正式开街以来,EKA·天物迅速崛起为浦东乃至上海备受瞩目的文化商业新名片 ,并被业内誉为2024年度上海的“头牌明星”。项目在节假日的高峰日客流超过2万人次,租金水平达到区域内同类项目的两倍以上。也因为出色表现,令其在短时获得了诸多奖项:长三角文旅消费创新案例、年度城市更新标杆项目、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人气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浦东文旅伴手礼聚集地等。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个看似不同,但又蕴含着普世原理的“更新与运营”的商业实践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和借鉴。
RET睿意德作为EKA·天物在立项之初即深度合作的专业机构,为项目的定位与招商进行支持,以下就其成功背后的策略与思考,做出总结分享如下:
超越传统认知,实现从“地段为王”到“话语权制胜”的战略跃迁
在传统商业地产中,“地段”始终是核心逻辑,依赖的是客流密度、消费能力和交通可达性。然而,上海EKA·天物自诞生之初便意识到,它并不处于传统意义上的“黄金地段”,无法依靠被动流量取胜。面对这一现实,项目团队果断摒弃对“标准化商业模型”的执念,转而选择一条更具话语权导向的发展路径——打造一个以文化表达为核心、具备独立精神与城市态度的目的地空间。
EKA·天物的运营逻辑,不是单纯地“吸引消费者”,而是主动“召唤认同者”。它不服务于“路过的人”,而服务于“愿为某种价值观而来”的人群。这里吸引的不是寻求便利的刚需客群,而是愿意为理念买单的“主动靠近者”——他们走进EKA·天物,不是为了购物,而是为了寻找与自己精神世界契合的“城市同频者”。
铜堡是EKA·天物的标志性建筑,由俞挺设计,以原车棚拱形结构为灵感,钢骨铜皮构筑变截面立面,用金属外壳呼应航海记忆,打造一座安放现代灵魂的“精神堡垒”,融汇历史与未来 ©网络
在品牌构建策略上,EKA·天物确立了“低便利、高内容”的筛选标准。不追求品牌数量的覆盖与规模效应,而是强调文化策展力与价值表达的完整性。场内引入的品牌普遍具备“非主流但有立场”的特质,这些空间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文化触点,构建起一种“意识圈层”而非“价格层级”的认同体系。
这种从“地段驱动”向“话语权驱动”的转变,在EKA·天物的实践中成效明显。项目不仅成功吸引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与文化偏好的客群,更在市场中建立起独特标签,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新范本。它用实践证明:在“地段不确定”的时代,话语权才是新的确定性。地段决定“能来谁”,但话语权决定“谁愿意来”,项目可以通过文化话语权的构建,让一个非核心地段拥有战略级心智坐标。
激发参与感,将“失落的工业场”打造为“城市灵感日常”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工业遗存常常被简化为一种“包装题材”——表面上保留些许历史痕迹,实则进行彻底的商业重建。这种做法虽具“文化感召力”,却往往缺乏对空间原真性的尊重与再利用的深度思考。
工业遗存不仅是物理结构的延续,更是城市记忆与集体情感的载体。EKA·天物没有选择将旧工业空间“粉饰一新”,而是保留了原始锈迹、老楼梯、粗粝的混凝土结构,并有意“延续残缺感”,而非追求表面的“完成度”。这并非对历史的敷衍,更不是偷工减料的借口,而是一种空间策略的创新——构建一种“可使用的未完成性”。
正如法国思想家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所言:“空间不是天然存在,而是通过使用被创造。”EKA·天物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将空间从静态的“展示”转化为动态的“共创”。项目通过“半改造空间”与“日常性事件”的结合,为使用者提供了参与与介入的可能性。无论是宠物市集、手作派对、午夜书会,还是户外放映、城市植物研究室,这些看似“未完成”的事件背景,实则释放出一种强烈的邀请信号:“我可以加入”、“我可以改变它”。
EKA·天物老厂房化身为力量美学的舞台,海椰丝大力士赛中肌肉猛男搬轮胎、拉锚链的硬核画面,吸引健身与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打卡 ©网络
这种空间状态与运营模式,远比传统的“观赏性空间”更具黏性。它激发了人的参与感与创造力,使空间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使用者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空间意义的共同建构者。它吸引的不仅是品牌,更是有故事、有态度、有温度的内容创造者。在这里,空间不再是一个被消费的背景,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容器,一个激发灵感、承载日常、孕育创意的生活现场。
在空间设计上,EKA·天物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它并不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动线”,即单一功能导向的行走路线,而是构建了一个鼓励“日常偶遇”的路径系统。访客不是按照预定的功能导引来移动,而是被空间中的氛围所牵引,自然而然地流动。这种流动性是EKA·天物的最大价值所在:它不像购物中心那样拥有固定的路径,而是更像一座真正的城市,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相遇与发现。
不押注“IP神话”,构建更稳定的“城市熟人网络”
在城市空间日益符号化、品牌化的今天,一个商业项目的吸引力,往往被简化为“有没有IP”“是不是网红”。但真正决定一个空间能否“落地生根”的,不是它是否拥有视觉识别度或传播力,而是它是否与周边居民建立起真实、持续、可参与的社会关系。EKA·天物项目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它不追逐“超级IP”的光环,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城市熟人网络”,让空间成为“我们是邻居”的日常实践场。
在招商执行上,EKA·天物没刻意追求“头部品牌”的短期流量效应,而是更关注品牌与居民之间是否具备“关系潜能”。它引入的,不只是商业品牌,更是具有社区意识、参与意愿的“关系共建者”。主理人品牌、本地手艺人、青年家庭创业者,都是EKA·天物运营体系中的核心角色。这种招商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编织”——它不是将品牌作为“内容填充”,而是将品牌视为“关系节点”,通过它们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持续强化空间的社会黏性。
传统商业空间的运营模式往往是“中心化”的——由品牌主导、由消费驱动、由流量衡量。但在EKA·天物的运营逻辑中,空间是“去中心化”的——它不是一个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一个被使用的织体,一个由多元群体共同编织出的社会关系网。这种“去中心化”不是管理的松散,而是结构的开放。项目通过自组织机制,让居民、品牌、艺术家、家庭都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与关系的建构者。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进入门槛,也增强了空间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使其不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正在被使用的社会生活现场——一个由居民共同编织出的城市熟人网络。
摒弃传统的“复合业态”,塑造高共生力的”共振物种”
在商业空间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今天,“复合业态”似乎成了一种机械的拼贴逻辑——咖啡、展览、零售等元素简单堆砌,本质上仍是功能主义的空间分配,难以触及现代人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EKA·天物项目以其独特的方式突破了这种传统框架,将空间转化为一个关系共振的有机体。
项目的独特性首先体现为对“关系性内容”的深度设计。艺术驻留、邻里厨房、宠物友好社区、夜间灯光实验等模块,表面看业态迥异,实则通过“使用频率的交集”形成有机共振。这种设计直指现代都市人的核心焦虑: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人们渴望通过持续性参与而非一次性消费建立自我认同。例如,宠物友好设施不仅满足功能性需求,更通过人宠互动重构邻里社交密度;夜晚灯光实验则赋予空间时间维度的叙事变化,将访客从“被动观察者”转化为“共同创作者”。
兰巴赫西餐厅以其独特的“分享文化”理念,鼓励客人用中餐的方式享受西餐的美味,倡导“一桌共食”的分享式西餐,将美式的粗犷惬意与贴心的暖灯毛毯细节融合,打造温暖松弛的美食仪式感。图为兰巴赫浦东首店 ©网络
通过“品牌+建筑”的紧密绑定,EKA·天物实现了“空间赋能品牌,品牌反哺空间”的双向价值增值。消费者对“稀缺性”和“故事性”的追求,使得首店成为了新的“社交货币”。如兰巴赫浦东首店、Paulmann上海首店、蟹尊苑浦东首店以及BoboLEE Thai&Cake等品牌的入驻,不仅为EKA·天物带来了独特的故事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强化了其作为文化地标的地位。
此外,项目还建立了一套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引入设计师市集、艺术展览等活动,确保每次到访都能带给消费者新的发现,从而保持内容的新鲜度和吸引力。EKA·天物的实践展现了一个重要趋势:未来的商业空间竞争,将不再是业态组合的比拼,而是“关系编织能力”的较量。
结语
EKA·天物的卓越之处,并非其商业成果,而在于对“城市更新”理念的深度重塑:它超越了建筑表象的革新,回归到对“人之在城中何以安顿”的本源探寻。当商业空间不再只是消费的容器,而成为情绪的承载者;当工业遗存不再是被遗忘的废墟,而被转化为文化的记忆载体;当社群活动不再是边缘的点缀,而成为城市生活的公共客厅——我们便得以窥见: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让城市变得“崭新”,而是让它变得“温暖”。
这种更新,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对“人之为人”的深切体察;不是资本的狂欢,而是对生活本身的尊重。或许,这正是未来城市更新的终极答案:不是让人适应城市,而是让城市服务于人之存在的完整性与丰富性。